日媒于8月8日报道称:华人男子冒用日本人姓名,从美国大学借走中国古代文献,将真品

星球拾光 2025-08-11 10:39:24

日媒于8月8日报道称:华人男子冒用日本人姓名,从美国大学借走中国古代文献,将真品带回中国,用赝品归还。   2025年8月7号,洛杉矶公布了一件惊天盗案。   38岁的华裔男子JeffreyYing,用一个日本姓氏“藤森”,在接近一年的时间里,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图书馆里先后借走了好几本中国古书。   这些书可不一般,有的已经六百多岁了,宋元时期的手稿,连永乐大典的抄本残卷都在里面,加起来值一百四十七万人民币。   更让人吃惊的是,他还回来的是肉眼难以辨认的赝品,真品早就运回了中国。   图书馆一开始没发现,直到今年七月的一次盘点,才看出纸张和墨色不对劲。   FBI一查,那些所谓的“古籍”都是近年仿的,纸是新的,墨水还是欧美那边卖的仿古材料。   调查人员在他住的酒店里,还搜出了一整套“作案工具”空白的手稿纸,仿古的标签,装订线,还有没上色的假书页,一看就是早有预谋。   这事儿一曝光,立刻在美国掀起了轩然大波,联邦检察官马上起诉,说这是盗窃和欺诈。   可翻过头来想想,美国人手里的这些中国宝贝,又是怎么来的呢?   要说清楚这个,得倒回一百年前。   那会儿中国正乱,到处打仗,不少藏着古书的人家日子过不下去,只能把家里的宝贝卖了。   美国人就趁这个时候来收购,哈佛,耶鲁这些大学,派了人在北平(现在的北京)到处找书,花点钱就把祖宗传下来的文献弄走了。   还有些清末的外交官,传教士,在中国待着的时候,要么自己搜罗,要么受人“赠送”,回国时就把这些东西带了回去。   就说1869年,清朝廷还送了几百本汉文书籍给美国国会图书馆,现在倒成了人家的“馆藏珍品”。   这些事儿,美国人现在不爱提,只说这些书是“合法收藏”。   可“合法”这两个字,得看放在什么时候说。   当年他们用低价从战乱中的中国人手里买东西,跟趁火打劫有什么区别?   更别说更早的时候,英法联军烧圆明园,八国联军进北京,抢走的文物文献堆成了山,那些难道也是“合法”的?   现在倒好,一个华人用了点手段把书弄回中国,美国就跳出来喊“犯罪”。   这就好比强盗闯进别人家里抢了东西,过了几十年,被抢的人想偷偷拿回去一件,强盗反倒把人抓起来,说人家是小偷。   天底下哪有这样的道理?   有人说,这男的动机不纯,可能是想卖钱。   可不管他是为了钱还是别的,这些书本来就该在中国。   它们是中国人写的,记的是中国的事儿,六百多年前就该在这片土地上。   就因为当年国家弱,被人抢走,骗走,流落到了国外,现在想回家,怎么就成了“偷”?   美国的大学图书馆还说,这些书是供全球学者研究的,借阅制度宽松是为了学术自由。   这话听着好听,可他们怎么不想想,这些文献的“根”在哪里?   中国学者要研究自己祖宗的东西,还得跑到美国去借,甚至要看别人的脸色,这本身就不对劲。   再说了,他们的管理真那么“严谨”吗?   一个人换个外国名字,拿个假证明就能把国宝级的文献借走,这漏洞也太大了。   其实说白了,还是没把这些中国文物当回事,要是换成他们自己国家的宝贝,能这么随便吗?   这些年,中国一直在想办法把流失的文物弄回来。   政府通过谈判,调解,已经要回了十五万多件。   民间也有人出钱,把在海外看到的中国文物买下来捐回国。   可难就难在,很多东西被人家攥着不放,拿“法律”当挡箭牌。   说什么1970年有个公约,不溯及既往,意思就是以前弄走的不算。   可那些东西本来就不是他们的,难道抢了,骗了,时间长了就成自己的了?   这次调包案里,有人说该用科技手段保护文物,比如弄个DNA数据库,或者用区块链记着谁借了谁还了。   这些办法是不错,可最根本的问题没解决,这些文物到底该属于谁?   美国人要是真讲究“合法”,真尊重文化,就该好好查查手里那些中国文献的来历,想想怎么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还回来,而不是抓住一个想把东西带回家的人不放。   说到底,这事儿就是一面镜子。   照出了有些人得了便宜还卖乖,忘了自己当年是怎么把别人的东西弄到手的。   也照出了那些流落在外的中国文物,想回家有多难。   不管那个调包的男子最后怎么样,有一点是肯定的,那些古书的根在中国,早晚有一天,它们该堂堂正正地回来。

0 阅读:143

评论列表

土耳其咖啡

土耳其咖啡

2
2025-08-11 11:11

这位侠士或可上族谱单开一页了

阿汤

阿汤

1
2025-08-11 12:06

把自己家的东西拿回来没有问题

OK

OK

1
2025-08-12 00:25

这位中国小伙子做得太好了。

猜你喜欢

星球拾光

星球拾光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