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张云逸抓了国军将领赵凤藻的独子,对方提出用10挺机枪、100支步枪和一万发子弹换人,谁知张云逸却说:“我只要你答应我一件事!”
1943年,抗日战争进入关键阶段。
在安徽东部地区,担任督察专员、手握兵权的国民党将领赵凤藻,是桂系在当地的重要人物。
他有个独子,名叫赵保顺。
受家庭影响,赵保顺从小尚武,军校毕业后,便直接投奔父亲,在父亲手下谋了个文职差事。
这年夏天,赵凤藻通过情报渠道,摸清了新四军在江淮一带的几处驻地情况。
他决定调集兵力,发动一次偷袭行动,意图重创新四军。
这个消息传到了赵保顺耳朵里。
年轻气盛、刚从军校毕业的赵保顺,迫切渴望实战立功,证明自己所学非虚。
他立刻找到父亲,坚决要求参加这次战斗。
赵凤藻只有这一个儿子,视若珍宝,战场凶险,他哪里舍得让儿子去冒险?
当即摇头拒绝。
赵保顺见父亲不允,少爷脾气上来了,扬言若不让上战场,连文职也不干了,甚至要自己拉队伍单干。
赵凤藻深知儿子年轻冲动,怕他真惹出乱子,内心开始动摇。
他盘算着,这次偷袭行动,我军装备简陋,自己又是出其不意,胜算很大。
这确实是个让儿子立功露脸的好机会。
思前想后,他终于拍板同意,将指挥两个连兵力的任务交给了赵保顺。
赵保顺兴奋不已,立刻着手准备。
七月的一天,雨后初晴,赵保顺信心满满地带着两个装备精良的连队,朝着新四军驻地进发。
他踌躇满志,以为胜券在握。
然而,他万万没想到,他的行动早已被我方地下工作者侦知,情报迅速传递到了新四军驻地。
新四军指战员分析敌情:敌人兵力两个连,装备好,但指挥官赵保顺是刚出军校的“雏儿”,毫无实战经验。
我军虽装备稍逊,但战斗经验丰富。
大家商议后,决定采用最稳妥有效的战术伏击。
当赵保顺的队伍大摇大摆地走进预设的伏击圈时,新四军指战员一声令下,埋伏的战士从四面八方发起猛烈攻击。
赵保顺的队伍猝不及防,顿时陷入混乱。
赵保顺在马上惊慌失措,大声呼喝部下抵抗,但为时已晚。
战斗很快结束,赵保顺从马上摔下,身负重伤,昏迷不醒。
他的两个连几乎被全歼,大批精良装备被我军缴获。
消息传回赵凤藻处,他如遭雷击。
唯一的儿子生死未卜,他悲愤交加,掀翻了桌子,嚎啕大哭。
冷静下来后,他想到儿子只是被俘,人还在。
便急忙派人联系新四军将领张云逸,提出愿意用110支枪和10000发子弹赎回儿子赵保顺。
然而,张云逸的回复出乎意料:这些装备弹药,新四军一概不要。
赵凤藻心急如焚,以为对方要加码,正准备清点库房所有家当去赎人时。
奇迹发生了,赵保顺竟然自己回来了!
看着伤痕累累但安然归来的儿子,赵凤藻又惊又喜,连忙追问:“赎金一样没收,你怎么就回来了?”
赵保顺看着父亲,眼神中少了往日的骄纵,多了几分沉稳。
他平静地说:“爸,张云逸首长说了,那些东西他们不要。他只希望您答应一件事。”
赵凤藻看着儿子判若两人的神态,感到陌生:“你小子……怎么像变了个人?还首长、首长地叫上了?”
赵保顺认真地点点头:爸,我是变了。这次被俘,经历生死,也想明白了许多事。
在那边,我亲眼看到了不一样的人和事。
张云逸首长让我转告您:如今外敌入侵,国难当头,我们中国人为何还要自相残杀,让亲者痛仇者快?
他请您带着队伍,调转枪口,一致抗击日本侵略者!
儿子的一席话,像重锤敲在赵凤藻心上。
他沉默良久,看着儿子坚定的眼神,回想起自己也曾有过报国之志。
终于,他长叹一声,用力拍了拍儿子的肩膀:“你说得对!这一仗,你挨得值!咱们以后,打鬼子!”
就这样,张云逸以非凡的智慧和胸怀,不仅化解了一场危机,更成功争取了赵凤藻这支力量转向抗日。
这一举动,为当地的抗日斗争减轻了压力,也为最终的胜利增添了一份力量。
张云逸将军的远见卓识和以民族大义为重的气魄,令人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