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武宗继位后,准备大刀阔斧的削藩,可想要整军时却发现国库没钱。唐武宗只好找西明寺借钱10万贯。事后,唐武宗越想越困惑,堂堂朝廷居然用天子的脸面和朝廷的税收做抵押,去找一座寺庙借钱,寺庙到底有多少钱?这样的寺庙,天下到底有多少座? 刚登基不久的唐武宗李炎站在大明宫的丹陛上,望着阶下瑟瑟发抖的藩镇使者,心情复杂。 这位年方二十七岁的天子心里憋着一股劲 , 自打安史之乱后,大唐的藩镇就像一群喂不饱的狼,节度使们拥兵自重,赋税截留,连朝廷任免的官员都敢随意驱逐。 如今唐武宗坐上龙椅,发誓要重现贞观盛世的荣光,可当户部尚书颤巍巍递上财政报表时,他差点当场掀了龙案。 国库账本上的数字触目惊心:太仓存粮仅够支撑三个月,内库铜钱不足,连禁军的冬衣都还没着落。 而此时成德、幽州等藩镇的节度使正借着 “慰问新君” 的名义,带着全副武装的亲兵在长安城外耀武扬威,明摆着是在试探这位新天子的底气。 武宗召集宰相李德裕等重臣连夜议事,得出的结论只有一个:必须立刻整军备战,用武力震慑藩镇。 可整军需要钱,买战马、造甲胄、发军饷,哪一样都离不开铜钱,钱从哪儿来? 户部侍郎哭丧着脸列举了各种筹款方案:加征赋税?百姓早已不堪重负,去年江南刚闹过兵变,再征税怕是要天下大乱。 削减官俸?朝堂上的文官们立刻炸了锅,说什么 “士大夫体面何在”。 向富商借贷?长安的富商们早就和藩镇暗通款曲,谁肯把钱借给要削藩的朝廷? 就在满朝文武束手无策时,内侍省总管悄悄凑到武宗耳边:“陛下,城西的西明寺或许有办法。” 西明寺可不是普通寺庙,当年唐高宗为太子李显祈福,在长安朱雀大街旁划拨了一块占地近四十万平方米的黄金地段,动用国库修建了这座皇家寺院。寺里不仅有玄奘法师翻译佛经的译场,还藏着数不清的金银佛像、珍本典籍。 经过百余年的积累,西明寺名下的良田遍布关中、河南,光是每年的地租收入就有数十万贯。 当武宗派去的使者来到西明寺时,方丈圆鉴和尚正在后院清点今年的秋收账目。 听完使者说明来意,老和尚捻着胡须沉吟片刻:“陛下借钱应急,本寺理当效力。只是佛门财物皆为信众布施,贫僧需与众僧商议。” 三天后,西明寺给出了答复:愿意出借十万贯铜钱,但需以长安城东的两百亩官田作为抵押,一年后连本带利归还。 拿到这笔救命钱的武宗又喜又怒。喜的是解了燃眉之急,用这笔钱迅速扩充了神策军,购置了五百匹战马,让藩镇节度使们不敢轻举妄动;怒的是堂堂大唐天子,竟然要靠抵押官田向寺庙借钱,还要支付高额利息。 夜深人静时,武宗在灯下翻看着内侍省呈上的密报,越看越心惊:西明寺只是冰山一角,据统计,像西明寺这样规模大型寺院在各地不下五十家,而各州府的大小各类寺庙加起来则超过五万座。 更让武宗愤怒的是,按照朝廷旧制,寺庙的土地和财产不用缴纳赋税,僧侣们也不用服徭役,这意味着流失了巨额财源。 为什么寺庙会积累这么多财富?这得从唐朝的宗教政策说起。 自唐太宗尊奉玄奘法师开始,历代唐朝皇帝大多崇信佛教,武则天甚至自称 “弥勒佛转世”,在位期间大修寺庙,度化僧尼。皇室的推崇让佛教势力迅速膨胀,贵族官僚们纷纷向寺庙布施土地财物,一来可以积累 “功德”,二来能通过寺庙逃避赋税 ,把土地 “捐赠” 给寺庙,再以 “佃户” 身份租种,就能规避朝廷的高额田税。 久而久之,寺庙的规模越来越大,数量越来越多,而朝廷的税源却越来越少。 武宗问宰相李德裕:“朕身为天子,竟不如一座寺庙有钱?天下财富都流入佛门,朝廷如何运转?” 李德裕早有准备,递上一份更详细的奏折:“陛下,僧尼人数已有好几十万,这些人不事生产不服徭役,却占有大量良田。” 这番话彻底点燃了武宗的怒火。他想起自己派人借钱时圆鉴和尚那副不卑不亢的样子想起国库空虚而寺庙却富得流油的对比。 一个大胆的计划在武宗心中逐渐成形:既然寺庙这么有钱,那就 “取之于寺,用之于国”。 于是,武宗下诏 “灭佛”,史称 “会昌法难”。 诏书规定:除长安、洛阳各保留两座寺庙,各州保留一座寺庙外,其余所有寺庙一律拆毁;全国僧尼不论老少,全部还俗归农;寺庙的土地、财物、奴婢全部收归朝廷处理;铜制佛像熔铸为铜钱,铁器佛像改铸农具。 武宗的力度很大,仅半年时间,朝廷就拆毁大小寺庙四万六千余座,收回良田上千万亩,强迫还俗的僧尼近三十万人。 西明寺也没能幸免,除了保留少量佛像和经书外,大部分财产被没收。 国库很快充盈起来,武宗用这些钱组建了更强大的军队,成功平定了泽潞藩镇的叛乱,震慑了其他蠢蠢欲动的节度使,史称 “会昌中兴”。
唐武宗继位后,准备大刀阔斧的削藩,可想要整军时却发现国库没钱。唐武宗只好找西明寺
帝王八卦
2025-08-10 18:23:2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