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子不是一般大!”河北保定,一小学女孩因在班级受到同学冷落,就想到虚拟世界寻求安慰,短短5个月,女孩就在交友软件打赏了14万元,耗尽家中积蓄,父母得知后,联系平台退钱,没想到,竟遭到对方各种推脱,气的女孩父亲将其告上法庭! “这可都是我们的血汗钱啊,这不退今后我们可怎么活啊!”父母哭诉着说道,河北保定一个普通家庭里,六年级学生小倩的父母对着手机屏幕反复哀求,却只换来平台客服冰冷的“已登记反馈”。 2024年初,12岁的小倩还是保定某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原本活泼的她因性格内向逐渐被班级小团体边缘化,同学课间嬉笑打闹时,她总是一个人坐在角落,分组活动时,她的名字永远被最后念到,这种持续的冷落像细密的针,扎进了孩子敏感的心里。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在手机应用商店里下载了“觅光”APP,这款打着“轻松交友、治愈孤独”旗号的软件,成了她逃离现实的避风港,注册后她立刻被五花八门的聊天室吸引——只要进入房间,立刻会有人热情地喊她“小妹妹”,甚至有人主动发来“虚拟拥抱”的表情包。 起初小倩只是默默围观其他用户的互动,但很快,她发现那些收到礼物的“主播”会获得更多关注,一次她用父亲微信里零钱里的5块钱买了朵“玫瑰”,屏幕上立刻弹出“小倩送给主播一朵玫瑰”的特效,主播笑着对她说:“谢谢小倩,真是个可爱的小天使!”这句简单的夸赞,让她第一次感受到了被重视的滋味。 虚拟世界的“认可”像毒品一样让小倩上瘾,她开始频繁登录“觅光”,每天放学后第一件事就是躲进房间打开APP,聊天室里,总有用户起哄:“小倩,刷个‘火箭’呗,主播给你唱歌!”“你这么有钱,怎么不送个‘游艇’给大家看看?”在这些怂恿下,她的打赏金额从几元、几十元,迅速攀升到几百、上千元。 为了支付这些费用,小倩偷偷记住了父亲陈正的手机支付密码,陈正是个货车司机,妻子在超市打工,14万元是两人十年省吃俭用攒下的积蓄。 原本计划用来给小倩上初中和应对突发状况,他们从未想过,手机里零散转出的“小额支出”,竟会汇成一笔巨款,就这样,在5个月里,小倩通过200多笔交易,将14万元全部打赏殆尽。 直到2024年6月陈正需要用钱给货车交保险,才发现银行卡余额只剩37元,查询交易记录后,他几乎昏厥——密密麻麻的支付记录里,“觅光平台充值”占了绝大多数,面对父母的质问,小倩跪在地上哭着说出了真相。 愤怒又绝望的陈正立刻联系“觅光”平台客服,对方最初态度积极,表示“会核实情况”,但随后便以“用户自愿打赏”“无法证明是未成年人操作”为由推脱,陈正提供了小倩的出生证明、学籍信息,甚至打印了聊天室里其他用户怂恿未成年人消费的截图,但平台始终以“需要进一步调查”拖延。 ”陈正的妻子哭着说,多次沟通无果后,这个老实巴交的司机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起诉平台,他向保定当地法院提交了诉状,要求平台返还全部打赏款项,但平台也是坚决不退。 此事曝光后引发了全网热议,有网友愤怒地表示:“平台明知未成年人容易沉迷,却不设任何有效防护,这和向孩子贩毒有什么区别?必须重罚,才能让这些资本家长记性!” 另一位网友则表示:“校园冷落是诱因,但家庭教育的缺失也不容忽视,现在很多父母把手机当‘电子保姆’,孩子遇到问题不跟家长说,反而去网上找安慰,这起案件该警醒所有家长——陪伴和沟通,比什么都重要。” 14万元积蓄化为乌有,一个女孩的童年蒙上阴影,一个家庭陷入困境,这场由虚拟“温暖”引发的悲剧,撕开了网络平台监管的漏洞,也敲响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警钟,当法律的天平即将落下判决,人们更期待的是:这样的故事,永远不要再重演。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起码还应该会一句“我到河北省来”呀……
【1点赞】
用户84xxx18
诈骗软件,都是虚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