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张云逸抓了国军将领赵凤藻的独子,对方提出用10挺机枪、100支步枪换人,谁知张云逸却说:“我只要你答应我一件事!”
那年的夏天,皖江抗日根据地的蝉鸣声裹着热浪,新四军副军长张云逸正面临一场特殊的抉择。
桂系将领赵凤藻的独子赵保顺率部偷袭新四军巢湖支队,反被埋伏的战士打成重伤俘虏。
消息传到赵凤藻耳中,这位与日伪暗中勾结的专员急得团团转,他连夜召集心腹商议,最终咬牙拍板,用10挺机枪、100支步枪加1万发子弹换回儿子。
当赵凤藻的副官带着厚礼清单走进新四军的简陋会议室时,木桌上的茶还冒着热气,代表弓着腰递上信件,满脸堆笑地强调“条件还能再谈”。
张云逸扫了一眼清单突然笑了,纸页往桌上一按:“武器免谈,回去问问赵凤藻,他还算不算中国人?”
代表们瞪圆了眼睛,手里的茶杯差点打翻,他们原以为共产党会趁机敲竹杠,没想到对方连一颗子弹都不要,只要一个听起来像骂人的问题。
这句话像块烧红的铁,直接烙在赵凤藻的尊严上,听说儿子被俘时他没慌,看到新四军开出的“条件”却气得摔了茶杯。
可当他读到赵保顺的亲笔信,字里行间都是新四军军医如何抢救自己、战士如何分出口粮给俘虏的细节,这位父亲沉默了。
儿子在信里写:“他们给我讲,中国人在自相残杀时,日本人正往南京城里运骨灰盒。”桂系内部的流言蜚语也在发酵,同僚们阴阳怪气地说他“连独子都保不住”。
张云逸的棋下得险,当时新四军缺枪少弹,10挺机枪够装备一个加强连,但他更清楚,赵凤藻部与日伪的勾结比明面上的敌人更危险。
巢湖北岸的百姓见过桂系部队给伪军带路,听过他们帮日军征粮时皮鞭抽在老乡背上的声响。
放回一个赵保顺容易,可若纵容这种“前方抗日、背后捅刀”的行径,根据地迟早要被撕开口子。
他去医院看望赵保顺时,这个年轻的桂系军官正盯着屋顶发呆,绷带下的眼神从戒备变成困惑。
张云逸没提交换条件,只是说起自己北伐时见过广州街头饿死的孩子,“现在日本人刺刀下的孩子,死前连哭都不敢出声”。
谈判僵持的半个月里,日军已经察觉赵凤藻的动摇,他们派中队逼上门要求“恢复合作”,却被桂系士兵用机枪怼了回去。
张云逸站在山坡上目送赵保顺归队时,年轻人突然回头敬了个军礼,后来皖东传开消息:赵凤藻部不仅切断了与日伪的联系,还在一次反扫荡中故意给新四军留出转移通道。
有战士嘀咕“这老狐狸靠不住”,张云逸摆摆手:“能把枪口调转一公分,就是少打自己人一枪。”
历史总爱开玩笑,当年在桂林和李宗仁谈联合抗日时,张云逸就见识过桂系将领的摇摆。
1937年他带着党中央的嘱托走遍华南,磨破嘴皮子才让这些地方实力派暂时放下对共产党的提防。
六年后面对赵凤藻,他依然选择用最笨的办法,不要武器要人心。
后来查获的日军文件显示,驻皖司令官曾大骂赵凤藻“比共产党更可恶”,这份愤怒反倒成了对张云逸最好的褒奖。
放人那天,新四军的炊事班往赵保顺的行囊里塞了半袋炒面,代表讪讪地问要不要写个收条,张云逸指着远处插秧的老农:“让他给秋收后的粮仓打个收条吧。”
在场没人听懂这句哑谜,直到那年秋天,赵凤藻的辖区破天荒没给日军交一粒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