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7年,于谦被砍头后,锦衣卫去抄家时竟一无所获!正在灰心丧气之际,忽然发现一间小屋门锁紧闭,众人踹开门蜂拥而入,谁知下一秒,空气都凝滞了,随即所有人齐刷刷地退了出去!
那年的北京城,寒风刺骨,当锦衣卫冲进兵部尚书于谦的府邸时,所有人都傻眼了,这位朝廷重臣的家里,竟然连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
他们翻箱倒柜,连地砖都撬开了,愣是找不出一件值钱的物件。
就在众人准备空手而归时,有人发现后院有间紧锁的小屋,踹开门的一瞬间,所有人都僵在了原地。
屋里整整齐齐摆放着大明官服、尚方宝剑和皇帝赏赐的蟒袍,这些象征荣耀的物件被擦拭得一尘不染,在昏暗的屋子里泛着微光。
带头的锦衣卫千户突然红了眼眶,默默退出去关上了门,后来有人回忆说,那天在场的锦衣卫,没一个人敢动屋里的东西。
老百姓至今还记得于谦那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菜市口问斩那天,刑场周围跪满了痛哭的百姓 ,刽子手举刀的手一直在抖,连砍三刀才完成行刑。
据说于谦临终前还在念叨着"社稷为重,君为轻",这话传到宫里,连明英宗都沉默了。
于谦出生在杭州一个没落的官宦世家,祖上出过好几个进士,他七岁就能背诵《出师表》,十二岁写下"石灰吟",在私塾里是出了名的神童。
1417年考中进士那年,主考官杨士奇拍着他的肩膀说:"此子他日必为国之栋梁。"这话后来果然应验了。
1426年跟着明宣宗平定汉王叛乱时,于谦还是个愣头青,朱高煦被押到殿前还在耍横,是于谦一声怒喝吓得他跪地求饶。
班师回朝的路上,宣宗特意让于谦和自己同乘一辆马车,这事在当时引起不小轰动。
后来派他去山西巡查,当地官员准备了厚礼,结果全被他原封不动退了回去。
在山西那几年,于谦干得最出名的事就是给冤狱平反,有个案子拖了十几年,他三天就查得水落石出。
释放囚犯那天,老百姓把衙门围得水泄不通,有人甚至要给他立生祠。
他卸任时,山西百姓自发凑钱给他铸了块"铁面御史"的牌匾,被他婉言谢绝。
1449年土木堡之变,五十万明军全军覆没,连皇帝都被瓦剌俘虏了。
北京城里乱成一锅粥,大臣们吵着要南迁,是于谦一脚踹翻提议南迁的徐珵,力主死守北京。
他带着临时拼凑的二十万老弱残兵,硬是把瓦剌大军挡在了北京城外,那场仗打得惨烈,德胜门外的护城河都被血染红了。
后来瓦剌放回明英宗,景泰帝把哥哥软禁在南宫,于谦明知道这事不妥,还是选择了沉默。
有人说这是他一生最大的污点,可当时的情况,换谁都得两难。
1457年夺门之变后,复辟的明英宗第一件事就是杀于谦,罪名是"意欲",这俩字成了明朝最大的笑话。
抄家那天,锦衣卫在于谦枕头底下发现封遗书,上面写着:"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带队的指挥使看完,偷偷把遗书塞进了自己袖子里,后来这封遗书几经辗转,现在藏在国家博物馆,成了最珍贵的文物之一。
八年后的成化元年,新登基的明宪宗给于谦平了反,诏书里说他"忠心贯日,义气干云"。
北京百姓自发在于谦旧宅遗址上建了祠堂,香火一直延续到民国,如今杭州于谦祠前的石马,被游人摸得锃亮,都说摸一摸能沾到于大人的正气。
当年力主杀于谦的徐有贞,后来被发配云南,死在瘴疠之地,而那个被于谦救下的大明王朝,又延续了近二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