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宣宗看中了新科进士王徽,想招他为驸马。王徽去找宰相哭诉,说他都40岁了,身体也不好,高攀不上公主。宰相无奈的说:这已经是第三个拒绝娶公主的人了。 这事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娶公主当驸马,在唐朝可不是什么光宗耀祖的美事,反倒像块烫手山芋。按说公主是金枝玉叶,跟皇家攀亲,那不是平步青云的捷径吗?可那会儿的读书人,尤其是有头有脸的世家子弟,提起娶公主都头大。 王徽这哭诉,听着像自谦,其实是真心话。40岁在古代不算年轻,可这岁数拒婚的根本原因,还得从公主们的名声说起。唐朝的公主,跟别的朝代不一样,尤其在婚姻这事上,规矩少得很。唐太宗的女儿高阳公主,嫁给房玄龄的儿子,嫌日子无聊,跟和尚辩机私通,最后闹得满城风雨。还有唐中宗的女儿安乐公主,更是厉害,先嫁武崇训,丈夫刚死就嫁给武延秀,平时在宫里说一不二,连皇帝都得让她三分。 宰相摸着花白的胡子,看着王徽哭红的眼睛,想起前两个拒婚的主儿,气就不打一处来。 头一个是起居郎郑颢,小伙子长得俊,文章写得也好,家里是荥阳郑氏,实打实的名门望族。 宣宗想把万寿公主嫁给他,郑颢听说这事,连夜托人给宰相白居易递条子,说自己早就跟楚州一个姓卢的姑娘定了亲,要是被强逼着娶公主,他就一头撞死在金銮殿上。 最后还是白居易出面斡旋,才算把这桩婚事推了。 第二个更绝,是京兆尹李翱的儿子李涵。 皇帝刚透露出招他当驸马的意思,李涵当天就把自己弄进了病坊,裹着被子发抖,说自己得了麻风病,太医来瞧了三次,愣是没看出破绽。 你说这些读书人傻吗?放着皇家的富贵不要。 其实他们精着呢。 唐朝的世家大族,讲究的是“门当户对”,可这“对”,不光看权势,更看家风。 这些百年望族,家里的媳妇讲究“三从四德”,早上给公婆请安,晚上织布缝衣,哪见过公主那样的? 公主嫁过来,自带“邑司”,就是一群伺候她的官儿,从管家到厨子,全是宫里派来的。 这些人捧着公主,把夫家当外人,婆婆想训两句?邑司的人能立马进宫告状,说驸马家欺负公主。 当年太平公主嫁给薛绍,薛绍的哥哥薛顗吓得直哆嗦,找武则天求情,说我们薛家小门小户,实在配不上公主。 武则天怎么说?直接把薛绍的嫂子、弟妹全赶出家门,理由是“出身不够尊贵,配不上跟公主做妯娌”。 你看,娶个公主,不光自己受气,连家里人都得跟着遭殃。 更要命的是,公主要是不高兴了,能直接找皇帝闹着“和离”。 唐朝公主改嫁的,一抓一大把。 平阳公主先嫁柴绍,后来改嫁给郑敬玄;安定公主更厉害,嫁了三次。 男人被“休”,在那个年代是奇耻大辱,尤其对讲究脸面的世家子弟来说,比杀了他还难受。 王徽心里门儿清,自己40岁才考中进士,好不容易在官场站稳脚跟,要是娶了公主,哪天被公主厌弃了,不光前程没了,祖宗的脸面都得丢尽。 他哭着跟宰相说“身体不好”,其实是怕“名声不好”。 宣宗后来也想通了,为啥这些人宁愿装病、寻死,也不愿当驸马? 不是皇家的面子不够大,是公主的架子太大,规矩太少,把好好的一门亲事,变成了谁都躲着的麻烦。 后来他下了道旨,让公主们出嫁前都学学《女诫》,学着尊重公婆,善待夫家。 可积习难改,直到唐朝末年,驸马依旧是个让人头疼的差事。 你说这事怪不怪?寻常人家盼着攀龙附凤,唐朝的精英们却躲着皇家的婚事跑。 说到底,婚姻这回事,光有金银权势撑着,没有互相尊重的底子,再风光也长不了。 信息来源:《旧唐书·宣宗本纪》《新唐书·诸帝公主传》《资治通鉴·唐纪》
唐宣宗看中了新科进士王徽,想招他为驸马。王徽去找宰相哭诉,说他都40岁了,身体也
勇敢小妹
2025-08-04 08:36:27
0
阅读: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