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耿飚走在北平大街上,无意之中回头一看,发现只有一个特务跟着他,这下他纳闷了,因为在平时,都是有两个特务跟着他,现在怎么只剩下一个人了? 1946年的北平城,国共两党明争暗斗。身为军调部中共代表团副参谋长的耿飚,习惯了被两个特务跟踪监视。这天走在街头,他却发现身后只有一个特务。这个异常引起了他的好奇,谁知道这个简单的疑问,竟然引出了一桩重大的政治事件。 1946年初的北平,政治气氛紧张得像要炸开的气球。叶剑英作为”军调处执行部”的中共代表来到北平,耿飚担任中共方面交通处处长、副参谋长,与叶剑英共事。耿飚随代表团住在北京饭店,而叶剑英则住在东华门附近的翠明庄。这个时候的国共两党,表面上还在谈判桌上你来我往,暗地里却早就剑拔弩张。 对于共产党这边的人,国民党可是下了血本监视。为了监视我方人员,国民党派特务密布在饭店门口和一层、二层的走道内,连汽车司机也大都由特务充任。耿飚这个级别的干部,更是重点监控对象。平时他出门,身后总有两个特务如影随形,就连散步看电影都不例外。 这两个特务耿飚都熟悉,其中一个二十多岁,高高的个头,眼睛总是四处张望,显得很机灵。起初就是他一个人负责盯梢,后来把耿飚给跟丢了,上级才又派了一个人来帮忙。时间长了,耿飚对这两个人也摸清了底细,有时候碰面还会主动打招呼。 有一次看电影,耿飚干脆多买了两张票,对特务说:别在外面等着,一起进去看电影嘛。两个特务被这个举动搞得措手不及,一边接过票连声道谢,一边不好意思地说是奉命行事。这种”和谐”的监视关系,在当时还挺有意思的。 就在这样一个平常的下午,耿飚照常走在北平的大街上。走了一段路后,职业敏感让他习惯性地回头看了一眼,这一看不要紧,发现今天只有一个特务跟着,而不是平时的两个人。这下他纳闷了,那个高个子特务在,另一个人哪去了? 耿飚脑子转得快,直接走到特务面前问道:你那个兄弟呢?今天怎么没有来?特务愣了一下才回答:他打摆子了,正在家里躺着呢。耿飚接着问:他住在哪里,我去看看他。特务以为他只是客套话,就随口说了句在北京饭店后面,也没说详细地址。 一般人听了可能也就过去了,但耿飚不是一般人。他当过多年几乎囊括各级建制单位的参谋长,每次战斗、战役开始前,都要派出侦察兵将敌情了解透,所以养成了调查研究的习惯。第二天晚上,耿飚真的提着点心和药品上门了。 生病的特务看到耿飚真的来了,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感动地说:还是你们有良心,就连自己人都没有来看过我。三个人就这样在昏暗的房间里聊起了家常,气氛越来越轻松。 在闲谈中,耿飚旁敲侧击地了解到了不少内部情况,比如谁负责盯梢李克农,谁负责罗瑞卿等等。当耿飚装作漫不经心地问起叶剑英的情况时,特务小声说道:那就不是只是派人盯梢了。接着又补充:像这种安装窃听器的技术,我也不懂,这是有专人负责的。 这下耿飚心里有数了。回去后,他立即把这个重要情报报告给了李克农。果然几人到叶剑英的住处一检查,还真的发现了窃听器。黄镇拍了拍耿飚的肩膀说:老耿,你真行呀!特务都给你提供情报。叶剑英把国民党代表约到翠明庄来,耿飚当场掀开地毯,挖出窃听器,使国民党代表十分尴尬。 这件事成了国民党破坏和谈的重要证据,也让周恩来对耿飚刮目相看,觉得他是个搞外交工作的好手。果然,1950年初,党中央调耿飚到外交部工作,开始了他长达20多年的外交生涯。 他先后担任中国驻瑞典王国大使兼驻丹麦、芬兰公使,驻巴基斯坦大使,外交部党委委员、副部长,驻缅甸、阿尔巴尼亚大使等职。在外交战线上,他继续发扬敢说真话的品格。毛主席看了他关于阿尔巴尼亚援助问题的报告后说:“耿飚敢说真话,反映真实情况,是个好大使。” 1978年,耿飚担任国务院副总理,1979年起兼任中央军委常委、秘书长,成为新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没有授予解放军军衔的国防部长。2000年6月23日,这位传奇人物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从水口山的童工到共和国副总理,从北平街头的巧妙周旋到外交舞台的纵横捭阖,耿飚用一生诠释了什么叫敢于担当。那次看似偶然的探病,体现的是一个共产党人的人格魅力和政治智慧。你觉得在那个特殊年代,这种”以人为本”的做法能起到多大作用?
有一次,耿飚走在北平大街上,无意之中回头一看,发现只有一个特务跟着他,这下他纳闷
熹然说历史
2025-08-03 00:16:13
0
阅读: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