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增坚持要杀刘邦,真的是因为他有超强的预见力吗?答案是:确实如此!
范增与其他人不同,他是一个非常称职的谋士,辅佐项羽的目的就是帮助项羽夺取天下、称霸诸侯。当时很多起义势力只是为了反抗秦朝暴政、挣脱束缚,而非真正想要建立功业、争霸天下。
在秦国灭亡之前,各路势力的起义更多是为了生存,避免被其他反秦力量掠夺屠杀。比如韩信,在秦朝灭亡前几乎毫无作为,但秦亡之后,他才登上历史舞台并屡次跳槽。他的目的已经不再是“反秦”,而是为了建立属于自己的功业。
秦末大起义与其他朝代崩溃后的混战不同,当时的人们并没有“平民也能称王称帝”的概念。长期以来,中原社会秉持的是“贵族才能争霸”的传统,平民出身的人几乎没有资格问鼎天下。因此,当时有人被推举为首领时,他母亲甚至劝他别当,因为家族里没有出过显赫人物——这就是当时的社会观念。
项羽本身是贵族出身,范增作为谋士,辅佐项羽不仅是为了推翻暴秦,更是为了帮助项羽称王、称霸甚至称帝。范增希望自己也能像姜太公那样,建立功勋、封国传世。
然而刘邦开始通过各种神话故事为自己“包装”,其中吕家功不可没。借助这些故事,刘邦逐渐摆脱了“平民”身份的限制,获得了“贵族气质”,可以参与争霸。这让范增感到警惕。
后来刘邦攻入关中后,原本贪财好色的他忽然不抢钱不贪女色了,这让范增意识到刘邦的野心远不止当个诸侯,而是有争霸甚至称帝的打算。因此,他极力劝项羽除掉刘邦。
虽然刘邦、项羽最初都是以“反秦”为目标,但在攻入关中之前,灭秦才是首要任务。项羽因此杀了按兵不动的宋义,展现出对灭秦的执念。 刘邦对秦并没有刻骨仇恨,他反秦只是因为曾杀县令成为逃犯,若秦不灭,他就危险。听到楚怀王说“先入关中者王之”,刘邦立刻心动,想着能当“关中王”。
然而,曹无伤的一番告密彻底改变了局势:
刘邦想当关中王;
刘邦打算与秦王子婴合作;
刘邦独吞咸阳财富。
项羽并不介意第一条,因为这是怀王的约定;但第二、三条让他愤怒不已:刘邦背叛了反秦大业,还独吞了最肥美的咸阳,这让项羽无法接受。
范增的谋划也正是基于此,他深知刘邦一旦成长,将成为项羽最大的威胁。然而鸿门宴上,刘邦巧妙解释,把自己描绘成并未背叛革命、也没独吞财宝的忠诚盟友,成功化解危机。
项羽最终杀了秦王子婴、焚烧咸阳,导致彻底失去秦地百姓的支持,而刘邦却因“约法三章”赢得人心。
刘邦被封到汉中后,许多将领出逃,韩信也因此萌生去意。萧何“月下追韩信”,为刘邦赢得了一员大将。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不仅是看重其才能,更是向众人表明:自己不会甘心做汉中王,而是志在天下。
从此,刘邦开始真正经营政权,建立赋税体系、招揽人才、谋划东山再起。
如果范增当时知道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或许会更加坚定地认为刘邦野心勃勃,绝不可能安于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