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15%、日本15%,美国已经完成与除中国外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关税贸易谈判,欧盟、日本都得到了不错的结果,压力给到中国这边了。 在全球贸易格局悄然重塑的当下,美国已完成与除中国以外主要经济体的关税谈判,欧盟和日本均接受15%税率,这是否预示着一种新秩序的到来?压力转向中国,贸易平衡的天平将如何倾斜? 美国贸易政策近年来经历了显著调整,旨在通过双边协议重塑全球规则。华盛顿利用其经济体量,推动各国接受统一关税标准,以实现本土产业保护和投资回流。起初,这种对等关税理念在国际场合引发争议,但随着谈判推进,已形成一种绕开多边机构的模式。 欧盟作为美国最大贸易伙伴之一,在面对潜在更高税率的威胁下,同意15%关税覆盖汽车、药品等关键领域。 这项协议伴随欧盟增加6000亿美元对美投资,并采购7500亿美元美国能源,主要为液化天然气,以降低对其他能源来源的依赖。现有钢铁和铝关税保持不变,美国商务部还计划在短期内推出芯片关税方案。英国首相对这一成果表示认可,认为它为市场注入稳定性。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指出,15%已是争取到的较好结果,虽未完全平衡,但避免了更严峻的贸易摩擦。欧洲议会内部批评声音强烈,国际贸易委员会主席朗格强调,该协议偏向一方,可能长期损害欧盟就业和产业竞争力。 他引用美国财政数据,新关税已为美方带来270亿美元收入,显示其创收意图明显。日本谈判同样以15%关税告终,低于最初威胁的25%,日本承诺5500亿美元对美投资,聚焦科技和汽车 sector。东京股市汽车股随之上涨,企业开始优化供应链以应对成本变化,但钢铁和铝关税维持50%。 英国协议设为10%税率,包括增加对美能源采购。越南作为制造业新兴中心,接受20%关税;巴西则高达40%,协议中涉及农产品出口调整。华盛顿表示,正与另外三四个国家协商类似安排,确认函预计8月1日前发出。 这一系列协议标志着美国通过经济杠杆,逐步构建以自身为主导的贸易网络,WTO规则影响力减弱。全球供应链因此面临重组,企业需评估采购策略变化带来的影响。欧盟内部反对者担忧,大规模投资和采购承诺将削弱本土经济实力,与美国对日本等国的谈判手法相似。 这种单方面让步虽带来短期确定性,但长远或加剧贸易碎片化。财政部长公布的数据显示,关税收入已显著充实国库,支持本土汽车和农业发展。美国总统特朗普高调宣布这些协议为重大胜利,强调对本土产业的利好。 日本官员在会后承认,协议缓解了不确定性,但警告美国贸易行动仍可能拖累经济增长。英国10%关税协议被视为相对优惠,促使其增加能源进口。越南20%税率反映其制造业地位,但也迫使企业调整出口结构。 巴西40%高税率凸显新兴市场面临的更大压力,协议中农产品条款成为焦点。整体而言,这些双边安排正改变国际贸易权力分布,美国利用实力推动规则重写。欧盟和日本虽获得低于威胁水平的税率,但需履行巨额投资和采购义务,影响其经济自主性。 全球贸易不确定性随之增加,各国需权衡加入这一体系的得失。中国作为唯一未完成谈判的主要经济体,面临独特挑战。美国已与中国展开多轮对话,但关税水平远高于15%,部分商品达30%甚至更高。 北京需应对供应链转移和出口压力,国际媒体报道显示,谈判焦点包括知识产权和技术转移。其他国家如印度和韩国,正密切观察这些协议,争取类似条款以避免更高税率。关税政策不仅影响进出口成本,还牵动就业和通胀。 企业数据显示,供应链调整已导致部分工厂优化生产线,应对潜在成本上升。经济学家分析,这种碎片化趋势或降低全球经济增长0.5个百分点,但为美国带来制造业回流机会。欧盟内部,德国和法国批评最激烈,认为协议未实现互利。 朗格进一步指出,6000亿美元投资将冲击本土就业,类似于美国对日本的策略。特朗普强调,协议对美国农业和汽车是利好,现有钢铁关税不变。芯片方案即将出台,旨在加强本土竞争力。日本5500亿美元投资框架包括政府担保贷款,聚焦高科技领域。 东京企业已开始评估供应链变化,股市反应积极但谨慎。英国协议强调能源合作,10%税率低于欧盟,显示其谈判灵活性。越南协议中,制造业中心地位使其税率高于发达经济体,但避免了更极端措施。巴西高税率协议引发本土农业担忧,出口结构需调整。华盛顿的下一步包括与剩余国家确认协议,8月1日截止日期增添紧迫感。 这些发展正深刻影响全球经济格局,美国通过关税杠杆,实现能源出口和投资回流双重目标。财政收入增加支持基础设施投资,贸易平衡逐步倾斜。欧盟和日本的让步虽非理想,但为市场提供喘息空间。国际贸易碎片化加剧,WTO多边功能被边缘化,取而代之以双边主导模式。 中国压力增大,需在谈判中平衡利益。整体而言,这一进程反映大国博弈现实,贸易规则正向实力倾斜方向演变。企业需适应新环境,优化全球布局以降低风险。
“中国为什么不跟美国谈关税互免?”——这句话最近在外贸圈被反复追问。答案其实就一
【7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