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青海18岁女兵修水管时,挖出2吨银元,她四下张望,确定周围没人后,撒腿就往外跑,没想到,这一举动,竟然解开了一个埋藏30多年的秘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2年6月16日下午,青海贵德的太阳晒得刺眼,地上的土被晒得硬邦邦的,十八岁的陶金兰和堂哥陶恩明,正在县园艺场一段自来水工程工地上挖沟修管道。 那是一段最不好干的活,紧挨着一处老石阶,机械根本开不进去,只能靠人力一锄头一锄头刨出来。 陶金兰主动报了名,她从小在牧区长大,放过羊,种过地,力气大,干活也不怕吃苦,别人都绕着这段走,她却一声不吭地干了半个多月。 那天两人干得满头大汗,太阳还没落下,地面烫得能烤熟鞋底,陶金兰脱了军装外套,只穿一件旧汗衫,浑身上下都是土,铁锹一下接一下地砸进土里,像打鼓一样。 她干到下午四点多时,一锹下去,碰到硬物,发出“咔哒”一声,她赶紧蹲下来扒开土,一只破裂的瓦罐边缘露了出来,瓦罐已经碎了几块,里头滚出几枚闪闪发亮的银元。 她拿起一枚看了看,上面有人头像,还有细细的齿纹,她虽然没见过,但知道这不是普通的钱,堂哥凑过来看了一眼,立马瞪大了眼睛,说这是“袁大头”,老辈人说那时候这种银元能买一大担米。 两人再扒开一点土,更多的银元像下雨一样滚出来,白花花的一片,堆在地上闪着光。 陶金兰心跳得厉害,四周看了一圈,工地上安静得只能听见风吹树叶的响声,她没多想,随手抓了几把土把银元盖上,拉着堂哥站起来,说你看着这儿,我得回县里报信。 她一路跑着往县武装部赶,身上的汗水早就湿透军裤,脚上的胶鞋被土黏住,一步三滑,她跑到武装部门口,连门都没敲清楚就推了进去,对值班干部说了一句:“我们修水管挖到银元了!”声音发颤,脸红得像晚霞。 武装部的同志当场就坐不住了,立马组织人手赶往现场,不到一小时,公安、文化馆、财政局的人都到了,还有银行也来了。 工地边围了一圈人,大家站在外头,不敢靠太近,没人动手去捡那些银元,只盯着那些闪着光的东西发愣。 第二天一早,县里组织人开始清点,他们一层一层地筛土,用小铁铲、小毛刷,一点点把银元刨出来,有的地方,一翻开土,就是一堆银币,有的瓦罐碎在土里,币也散了。 再往深处挖,发现底下还压着一块块银锞子,灰黑色的,边角整齐,有的刻着字,一连挖了好几天,工地被围得水泄不通。 最后统计出来,一共是六万七千九百八十一枚银元,还有一千五百六十九个银锞子,总重量超过两吨。 这批东西成色好,银元种类多,最常见的是“袁大头”,还有“孙小头”“龙洋”“船洋”,专家说有些在当时就不常见,现在更是难得一见,银锞大小不一,形状也不同,但铸造规整,看得出不是民间随便打的。 文物部门查阅了旧档案,还去查了县志,最终确认这些银元和银锞属于当年马元海留下的。 这个人是马步芳的亲戚,当年在贵德一带说一不二,占了官邸、霸了街市,还搞所谓的“剿匪捐”,连老百姓家里的锅都要敲敲听听,怕藏了银子,他一天能进账几十块大洋,全靠从百姓身上刮来的。 1949年他听说解放军进了西宁,就带人往新疆逃,据说走得很仓促,还把不少东西埋在老宅附近。 那片地方后来改成了园艺场,变成工地,几十年没人知道地下埋着这么多东西,直到那天,陶金兰的铁锹一下一下砸下来,才把这个秘密重新带出来。 县里开了表彰大会,给陶金兰和她堂哥每人发了五百块奖金,还送了自行车、缝纫机和一面锦旗,省里也通报表扬她,授予她一等功,说她是“发现重大文物的模范”。 她把钱存在银行,还拿出一部分给村里贫困学生交学费,她说:“这些钱不是我的,是国家的。”从那以后,她进了老干部局工作,生活一直很简单,吃穿跟普通人没什么区别。 再过些年,有人去园艺场回访,发现那块挖出银元的地方立了块小碑,写着“文物保护单位”,没人特别提陶金兰的名字,但县里的孩子在课本上都读过她的事,说那是他们学“诚实守纪”的好例子。 那年她跑的那一段路,到底有多远没人记得清楚了,但她心里那份干净,是任何银子都换不来的。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西海都市报——贵德农家兄妹两吨银元
陕西盗墓一哥杨彬入狱七年以后,突然向警方透露,他除了盗掘西安南郊武慧妃的敬陵,将
【225评论】【37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