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铠甲既厚重又笨拙,但是将领在战役结束之后,即便是酷热难耐也不会立马把铠甲卸下来,这是为什么呢?
常遇春这家伙,出生在安徽怀远一个穷乡僻壤,1330年的事儿。那时候元朝快完蛋了,天下乱套。他从小没爹没妈,靠种地和练武混日子,身板壮得像头牛,能拉硬弓射远箭。1355年,他先跟了地方头头刘聚,后来听说朱元璋带兵过江,就骑马直奔过去,路上翻山越岭也不含糊,到营地就嚷着要当先锋。朱元璋一看他高大威猛,胆子不小,就同意了。从那起,他总冲在头阵,砍人像切菜。采石矶打仗时,他坐小船过江,箭雨下来,他第一个跳岸,举盾挡着往前冲,杀得元军乱窜,帮着拿下太平府。
接着攻集庆,他带队夜里摸城门,爬梯子杀进去,守兵措手不及。衢州那仗,他埋伏在山里,等敌军主力进来,一挥旗就冲出去,骑兵踩得地动山摇,敌将脑袋落地。鄱阳湖水战更猛,对上陈友谅的大军,他指挥船撞船,箭飞水溅,跳上敌船砍绳子推桅杆,硬是翻盘。士兵们说他能带十万大军横扫,就叫他“常十万”。朱元璋看重他,升他当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封鄂国公。北伐时,他攻元大都,带兵冲城门,尘土飞扬,追到上都,草原上杀得元顺帝残部四散。这些仗打下来,他伤痕累累,但每场都立大功。
从先秦开始,战士们就用硬皮革做护具,挡不住刀枪,但总比光膀子强。到秦朝,匠人把金属片钉在皮上,做成半身甲,主要防箭射。汉武帝时候,冶铁技术牛了,铠甲加到三层:外铁内皮中间夹布,布起缓冲作用,穿起来不那么硌人。以后朝代都差不多,就样式变变。不透气是最大毛病,夏天打仗,裹里面出汗像下雨,战斗时跑动砍杀,体热蹭蹭涨。仗打完,皮肤烫得发红,为什么不脱?因为有“卸甲风”这病,脱太快冷风一吹,毛孔缩血管堵,脑中风就来了,好多将领这么挂掉。 常遇春就栽在这上头,1369年夏天,他带兵北上打开平,草原热浪滚滚,冲城墙杀敌,仗赢了,他站在高处,汗流浃背。下令追击残敌,全军保持警惕。
有些兵私下嘀咕铠甲太热,但他知道风险大,坚持行军。回柳河川时,扎营闷热得慌,他忍不住让亲兵解甲,冷风一钻,他就头晕倒地,脉乱风邪入体,当夜就没了。战役收尾,部队往南撤,消息到南京,朱元璋哭得不成样,亲自去龙江迎棺材,下令葬钟山,追封开平王,谥忠武,还让他配享太庙。写诗说眼泪洒天地,草木都湿了。命人画他全身像,穿龙袍放陵前守着。 常家小子们,长子常茂15岁接郑国公,次子常升封开国公,当官入朝。长女嫁太子朱标,生俩儿子,家族绑得牢。常茂后来带兵打仗,继承老爸风格,但卷事儿被关起来除爵。常升老实守着,家传到明末。北伐大局定,明朝稳了,朱元璋整顿法令,社会重启。常遇春没了虽疼,但王朝没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