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除 “鸟巢 “?2003 年开工的鸟巢,耗资 22.67 亿,位于北京的黄金地段,每年的维护费用高达 8000 万。那么,至今鸟巢究竟是赚了还是赔了呢? 2001 年 7 月 13 日,北京申奥成功,国家体育场作为首个进入建筑设计程序的奥运场馆设施,开启了它的不凡历程。 消息一出,全球设计者纷纷摩拳擦掌,44 家著名设计单位提交资格预审文件。 最终,由瑞士赫尔佐格和德梅隆设计事务所、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及 ARUP 工程顾问公司组成的设计联合体,以独特的 “鸟巢” 方案脱颖而出。 2003 年 4 月,该方案被确定为最终实施方案,同年 12 月 24 日,鸟巢正式开工建设。 建设过程充满挑战。鸟巢是全世界跨度最大的钢结构建筑,没有先例可供参考。 建筑承重力最大部分所需的 Q460 特殊钢材,起初国内无法生产,关键时刻,舞阳钢铁公司组织 30 多位骨干工程师攻关,打破传统工艺,成功研发出 110 毫米 Q460E 钢材,填补国内空白。 钢材有了,拼接组装又成难题。施工后期,立柱密集、空间狭小,北京的恶劣天气加上材料热胀冷缩,让焊接难度倍增。 技术人员潘民祥回忆:“以前干过最厚的是四五十毫米厚的钢板,现在一百一十毫米厚的板,还是第一次接触。” 经过五个多月摸索,他们发明先将钢板加热到 150 度的全新焊接方法,解决了受热不均导致的膨胀问题。 可就在工程推进半年后,鸟巢接到停工令,要进行大规模 “瘦身”。 这是有关部门出于对奥运会全局把控,以及节省资金用于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考量。 停工半年里,中国建筑设计院对方案进行修改,取消可伸缩屋顶,座位减到 9.1 万个,最终鸟巢如期完工。 2008 年 6 月 28 日,这座占地 20.4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25.8 万平方米、能容纳 9.1 万人的宏伟建筑正式落成,总造价 22.67 亿元。 奥运会后,鸟巢面临新课题 —— 如何持续运营。起初,不少人质疑:“这么大的场馆,光靠体育赛事能养活自己吗?” 事实证明,鸟巢走出了一条多元经营的成功之路。2009 年,帕瓦罗蒂纪念音乐会在此举办,拉开了文化活动的序幕。2010 年,足球友谊赛等体育项目纷纷入驻。 旅游项目也迅速跟进,50 元一张的门票,每天吸引 2 - 3 万人前来参观。 2014 年起,演唱会成为场馆运营的重要收入来源,场地租赁业务日益火爆。 从数据来看,鸟巢的经营成绩斐然。自 2008 年开放运营至 2018 年,接待游客及观众 3500 万人次,举办活动近 600 场,2018 年收入 4.6 亿元,净利润 2.0785 亿元。 2019 年,举办活动 290 多场,收入超 2 亿元,12 年总收入达 15 - 18 亿元。近年来,鸟巢热度持续攀升。 2023 年夏季星光演出季,17 场演唱会吸引 82 万观众。2024 年,举办 39 场演唱会,观演人数超 216 万人次,场均 5.5 万人。 五一期间试运营的 “双奥” 游正式营业,开放主场舞台区,进一步丰富了旅游体验。 全年引入近 30 场国际赛事和演唱会,旅游收入占据大头,据统计,朝阳区 2024 年旅游总收入 1545.4 亿元,鸟巢演唱会拉动系数达 6.85 倍,贡献 16 亿元周边经济。 2025 年,鸟巢星光演出季计划举办 50 多场演唱会,档期早早排满,预计吸引观众 280 万人次。 如今的鸟巢,早已收回成本,实现盈利。它不仅是体育赛事和文化演出的殿堂,更是北京的地标性建筑和著名旅游景点,累计接待中外游客及观众超过 4000 万人次。
杨某发文炫耀,我忍了,杨某论文涉嫌造假,我忍了,可看到这四个字,我忍无可忍:
【15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