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与鲁迅分别15年的闰土病逝,终年57岁。没想到20年后,闰土的孙子收到了一份特殊的邀请,这才改变了家族贫苦的命运轨迹。 鲁迅笔下的闰土其实原名叫章闰水,关于他的形象,鲁迅在《故乡》一文中是这样描写的,“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他的家在绍兴城外三十多千米的道墟镇杜浦村。村子坐落在曹娥江边,当地的人叫做“海边”,江边有一片平坦的沙地,种着很多瓜果。 章家世代都是农民,章闰水的父亲章福庆有着很是的编筐手艺,农忙之余给人家给人家编筐挣钱。章闰水是个懂事的孩子,经常跟着父亲一起晒稻谷,网鱼等。 后来父亲到鲁迅家帮忙,章闰水也经常去鲁迅家里玩儿。 起初章闰水非常害羞,在鲁迅家里总是小心翼翼的,可能是和鲁迅年龄差不多的原因吧,他喜欢和鲁迅一起玩,两个人还有共同语言,鲁迅还叫他闰土哥。 鲁迅虽然是大户人家的少爷,但是他过得并不快乐,章闰水的出现,让他的生活充满的生机。 章闰水是农村来的,他经常给鲁迅讲他在农村的生活,比如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潮汛看鱼。 这些都是鲁迅从书本上没有学到的东西,对于鲁迅来说,章闰水几乎是一个博物馆。鲁迅对他的生活、对他的世界,羡慕不已,几乎到了崇拜的地步。 所以,当章闰水要离开鲁迅家的时候,两个人都舍不得分开,都哭得很伤心。 鲁迅作为少爷,他离开时鲁迅的一场大哭,让章闰水有了朋友的概念,让他意识到,有很多东西是可以通过交流来超越的。 章闰水回到乡下后,心里一直记挂着鲁迅,经常让父亲帮忙捎一些东西给鲁迅。这些东西不过是一些好看的贝壳和羽毛。鲁迅也给过章闰水一些东西。 两人长大后又见了一次,那时候鲁迅在南京读书,他放假时,章闰水还领着鲁迅一起游玩了绍兴城,鲁迅则将在南京的所见所闻将给闰土听,当时两人的友谊还一如既往。 受鲁迅的影响,章闰水想去读书,父亲犹豫之后答应了。章闰水非常高兴,他迫不及待想把这个好消息分享给鲁迅,他希望自己以后读书,能缩小和鲁迅之间的差距。 没想到等他准备去上学时,父亲却去世了。 父亲去世后,家里的重担全部都落在了他的身上,从此以后,章闰水成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人。 他和鲁迅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了。 1919年,时鲁迅在北京稳定了下来,想在北京买房。就回到老家绍兴,准备把房子卖掉。家里的一些拿不动的东西,他都打算送给章闰水。鲁迅的母亲也同意了,她说让章闰水自己来家里挑选。 这就促进了两人的再一次见面。 接到鲁迅消息后,章闰水开心的同时又有些难过,难过的是他和鲁迅之间的差距太大了。 这个时候的章闰水已经被生活打磨的没有往日的精气神,身材微微有些佝偻、脸上带着不符合年纪的苍老,身穿又短又破的棉袄,头上带着一顶帽子。 见面之后他喊了鲁迅一声“老爷”,让鲁迅措手不及。 最终,章闰水只从鲁迅家里拿了几个桌椅板凳以及香炉和烛台,值钱的东西一个也没拿。 自从鲁迅变卖了祖宅后,二人就再没见过面。 鲁迅依旧过着写文章、教书的生活,章闰水的生活也没有太大改善,章家只有6亩薄沙地,收获的粮食缴完租税后所剩不多。尽管章闰水起早贪黑地干,还是养不活一家人,贫穷一直压得他喘不过气。 1934年大旱,地里颗粒无收,逼债的、收捐的又找上门,章闰水没办法只好把地卖了,之后以打工为生。 57岁那年,章闰水因病去世。 他的大儿子启生接过他的担子养家,可惜的是30多岁时被一场瘟疫夺去了生命,留下了两个儿子,小儿子章贵才三岁。因为家里贫穷,章贵13岁就去上海做了长工。 新中国成立后,村里给章贵分了土地,又分了两间房。章贵回到了家乡,但他17岁时还是个文盲。他不能再回到小学从头学习,但也不愿意重复祖辈的劳苦人生。他将哥哥给的棉布腰带卖了交学费,去夜校报了名。 1953年,绍兴建鲁迅纪念馆,工作人员查资料发现章贵是章闰水的孙子,就想邀请他到纪念馆工作。 起初,章贵是不同意的,他觉得自己啥也不懂,而且自己和鲁迅没啥关系,后来工作人员耐心讲解他爷爷跟鲁迅先生的故事,他才勉强答应。 在鲁迅纪念馆工作后,章贵非常努力,在把纪念馆的工作做好的同时,他还认真学习,了解爷爷和鲁迅之间的故事,后来由于他在工作上的努力和认真,他还被提拔为鲁迅纪念馆的副馆长。 之后,章贵家的生活越来越好,他的儿子在当地纺织厂工作,女儿也成了教师。 1976年,在纪念鲁迅逝世40周年的活动上,章贵还和鲁迅的儿子周海婴认识并成了好朋友。 可以说鲁迅和章闰水之间的情谊,在周海婴和章贵的身上得到了延续。 章闰水和鲁迅的友情的跨越了时空,章贵作为他的后人通过努力,改变了一家人的命运。
1936年,与鲁迅分别15年的闰土病逝,终年57岁。没想到20年后,闰土的孙子收
历史奇话站
2025-07-29 17:44:42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