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法国人痛斥欧盟向美国“签下屈辱条约”的当天,德国总理却高举“成功”旗帜。法德这对欧洲双引擎,在最新的欧美贸易协定面前,上演了一出截然对立的戏码。 当地时间28日,法国总理弗朗索瓦·贝鲁在社交媒体上投下震撼弹。他用严厉措辞指责欧盟达成的对美协议:“对一个自诩自由、民主的欧洲而言,选择向华盛顿俯首称臣,这是刻骨铭心的耻辱之日!” 然而,大西洋的彼岸传来的并非全是指责。德国总理默茨在第一时间站出来,公开对法国同行“唱反调”。他热烈赞扬这份贸易协定,称其成功阻止了欧美经贸关系滑向深渊,为德国至关重要的出口贸易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为何亲密盟友的反应如此南辕北辙?核心答案赤裸裸:利益使然,“屁股决定脑袋”! 这份备受争议的协定,其关键条款是将欧盟对美出口汽车的关税从原来的25%一举削减至15%。对这个变革反应最激烈的,恰恰是两国经济结构的巨大差异: • 对德国的天降甘霖: 作为欧洲首屈一指的汽车工业巨头,德国汽车出口是美国市场的重量级玩家。每年,高达368亿欧元的德国汽车涌向美国,占其对全球汽车出口总额的15%!德国汽车工业根本无法承受因25%高关税而带来的出口急剧萎缩——尤其当他们的强劲对手日本,早已享受15%的税率优势,在美国市场虎视眈眈之时。 • 对法国的不痛不痒甚至吃亏: 法国并非汽车出口大国,对美汽车出口依赖度远逊德国。关税下降无法带来类似德国的显著直接收益。相反,法国更担忧在整体贸易谈判中欧盟对美国做了过多让步,损害了欧洲的自主性和利益,甚至在其他领域做了不划算的交易。因此,协议在法国眼中,象征意义(对美屈服)压倒实际经济利益。 德方的急迫与法方的屈辱感由此形成鲜明对比。 正如多位德国高层反复强调的冷酷现实逻辑:“15%的税率,总好过承受25%的沉重枷锁!” 这至关重要的10个百分点降幅,被视为防止德国对美汽车出口进一步崩盘的救命稻草。默茨政府的立场无比清晰:保住15%的阵地,就是当前刻不容缓的核心胜利。 欧盟巨轮内部,德法两国巨头因核心利益相左而产生的深刻裂痕,在这轮美欧贸易博弈中暴露无遗。一面是法国高举的“欧洲尊严”大旗,另一面是德国力保的“经济生命线”,协议背后,是各打各的算盘,各叹各的苦经。
法德为对美贸易协定“翻脸”:欢呼声与咒骂同场交织
小文的笔记屋
2025-07-29 15:18:37
0
阅读: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