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法新社报道:“冯德莱恩和科斯塔访华回国后表示,尽管东道主非常热情,但对欧盟的要求寸步不让,这与傲慢与远见无关,只与实力有关,中国已经崛起,它的惊人进步和成果,正被欧洲发现,这可能是西方面对中国时最大的弱点,西方该如何应对?” 这句总结听上去像是感慨,实则是一种清醒。欧洲终于意识到,他们一直试图用语言主导的规则游戏,如今在中国面前失灵了。对方不吵不闹,不动情绪,不讲虚词,只用实力回答一切。 你开条件,他不动;你施压力,他更硬;你想谈妥,他告诉你底线。欧洲官员回来之后第一反应,不是收获多,而是有些惊讶——原来,中国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倾听者”。 早在春季,中欧就敲定了七月底的峰会计划。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联合新上任的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两人亲自访华,携带一整套经济、气候、市场准入、能源结构的谈判清单。出发前,欧洲媒体一致看好,说这是“修复中欧关系”的窗口。可惜,这场访问从开始就注定要复杂。 他们带着期待来到北京,但迎接他们的,是礼节和实力。会场布置讲究、礼遇周到,节奏严密。但每一场谈话一旦切入议题,就进入了另一种节奏。欧洲强调所谓“公平贸易”,中方回以市场原则;欧洲提出开放电动车出口限制,中方则强调产业链安全。想推进稀土供应谈判?中方不接;想讨论对俄政策?中方不表态;想就企业准入交换条件?中方只谈规则,不谈退让。 冯德莱恩和科斯塔都不是新手,他们清楚谈判不是一次交易。但这次,他们发现旧的经验不再适用。欧方试图以多边主义和价值观搭框架,但中方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只在实力范围内回应,不越线、不下调。用冯德莱恩自己的话说,“寸步不让”。这不是傲慢,也不是冷漠,而是位置不同,逻辑不同。 这次中欧会谈不缺气氛,但缺突破。冯德莱恩提出的绿色协议对接,中方愿意合作,但不接受强制碳关税;科斯塔想把欧盟新能源企业打进中国市场,中方仅回应欢迎平等竞争。表面都好听,实则没松口。一个核心现实清晰浮现:对话可以谈,但妥协不再便宜。欧洲想拿回规则主导权,而中国正用现实告诉他们:那是过去的事。 从北京回去后,两位欧洲高官面对国内记者,说出了那段引起波澜的话。不是抱怨,也不是失望,而是认清现实:中国已经崛起。它的进步和成果,让欧洲第一次真正“看见了差距”。以前总以为,东方巨人是发展型伙伴,现在发现,对方已是规则博弈的对手。这是欧洲过去几十年对华认知的一次翻篇。 那句“西方面对中国时的最大弱点,是还没意识到对手已经变了”,透露出欧洲内部的某种惶惑。他们发现自己早已不是绝对主导的那一边,而中国,正稳步进入竞争最核心的圈层。从能源到科技,从制造到供应链,从外交布局到全球治理,中国给出的答案一律简洁——你可以对话,但你带不走便宜。 这次会谈没有公开冲突,也没有剧烈分歧。可它真正意义在于,中欧之间的结构变化已经显性化。中国没有拒绝合作,但把底线摆得比以往更清楚;中国没有发起挑战,但以结果证明它有能力不退让。欧洲不适应这种新姿态。它习惯用影响力推动对外事务,现在,它面对的是一个不被影响、自己做决定的强硬对手。 问题不是谁强谁弱,而是态度变了。欧盟曾尝试用制度绑定,用价值输出影响全球规则。但面对中国,他们发现这些武器不起作用。中国回应他们的,不是情绪,是实力;不是讲故事,是做结果。当你带着一堆提案来,对方却只看数据和逻辑,你会感觉被冷处理,其实那只是立场发生了对等。 这也许就是欧洲此刻最难适应的地方。不是中国突然强硬了,而是中国从不软弱,只是现在你感受到了。 在此之后,欧洲内部开始反思政策定位。一些智库报告指出,欧盟必须重新设定对华战略,从“引导型合作”转向“现实型协调”。也有分析者建议欧方不要再幻想中国会为了迎合欧洲的谈判节奏做出政治让步。更现实的是,欧盟多国在面对对华供应链依赖、科技保护主义与新能源出口限制问题上,存在巨大分歧。这让欧方在谈判中更显力不从心。 这次访问没有达成重大协议,没有公报中提到的“新机制”,也没有企业实质红利。但它的意义不在文件,而在态势。中国稳住了姿态,欧洲退后一步观察。以往那种“你说我听”的结构,开始改变。 西方需要适应现实,尤其是一个更强、但仍愿意对话的中国。但对话的前提,是你承认对方已经站在新高度上,而不是继续以居高临下的姿态讲规则、讲价值。 冯德莱恩的评论,是一记提醒:你对中国的所有期待,都要从实力出发重新估价。不是你说合作,对方就退让;也不是你提标准,对方就照做。在新的对话逻辑中,权力已重分,节奏已重构。 这次访问,真正告诉欧洲的,不只是中国寸步不让,而是世界格局已悄然重构。而他们自己,才刚刚开始明白过来。
就在冯德莱恩承诺对美国的6000亿美元投资几小时后,布鲁塞尔方面就澄清她无权做出
【42评论】【4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