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喝问:“吵嚷甚么?封了列侯,还不知足,竟是要吞天吗?”那郦商一脸怒气道:“臣等赴阙鸣不平,是为萧丞相欺人太甚!”刘邦讶异道:“萧何?那老儿,又如何惹到了诸位?”
刘邦从沛县亭长起步,那时候日子过得紧巴巴,靠着萧何这些老乡帮忙才躲过不少麻烦。秦朝末年,陈胜吴广一闹,刘邦也拉起队伍,杀县令占沛县,自称沛公。项梁项羽叔侄起兵,他投过去,慢慢打出名堂。灭秦后,项羽分封,刘邦得汉中巴蜀,窝在偏僻地方,可他不甘心,暗中积蓄力量。四年楚汉拉锯战,刘邦败多胜少,好几次差点儿完蛋,全靠后方支持顶住。
萧何管关中,收租税,运粮草,招兵马,稳住民心,这后勤功劳大得很。刘邦统一天下后,建汉朝,定都长安,开始论功行赏。诸将像曹参、灌婴这些人,战场上出生入死,身上伤痕累累,自然觉得萧何没上阵,凭啥拿头功。郦商带头闹,刘邦得想办法说服大家。鄂千秋这人平时不显山不露水,却懂皇帝心思,帮着说话。夏侯婴他们是老沛县人,关系铁,但也得服大局。
刘邦这人精明,封赏时不偏不倚,考虑到长远。曹参后来当相国,学黄老之术,安静治理,百姓受益。灌婴善骑射,屡破敌军,封颍阴侯。郦商从布衣到侯爵,征伐中立功不少。鄂千秋因一句话升官,成了安平侯。夏侯婴驾车救过刘邦好几次,封滕侯。这些人背景不同,但都跟刘邦打天下,功劳各有侧重。刘邦看人准,萧何不光管后方,还收集秦图籍,帮着了解天下形势。这段历史告诉人,成功不光靠前线拼杀,后勤和谋划一样关键。诸将开始不服,后来慢慢接受,汉朝就这样稳下来。
萧何这人出身沛县,早年当县吏,精通律令,帮刘邦避过秦吏追捕。刘邦当亭长时,萧何常帮衬,到咸阳服役,大家送三百钱,萧何独多二百。刘邦起兵,萧何留后方,管关中事务,推行无为政策,安抚秦民,避免乱子。关中富庶,秦旧地,萧何收人心,源源不断送粮兵到前线。广武山对峙时,刘邦军粮短缺,全靠萧何补给才撑住。项羽强,刘邦弱,但后方稳,刘邦才有翻盘机会。论功时,刘邦先封萧何酂侯,食邑八千户,几乎万户。诸将披甲执锐,百战数十战,攻城略地,觉得萧何坐办公室,凭啥超他们。
刘邦解释,狩猎中狗追兽有功,但人寻踪指路功更大。诸将如狗,萧何如人。而且萧何举族数十人从军,不像别人只带两三亲属。这比喻接地气,点出前后方分工。诸将虽不全服,但不敢再闹。刘邦又提广武山苦况,若无萧何,大家早成荒野尸骨。汉胜不只剑戟,还靠关中民心。刘邦警告,再怨就不配封侯。诸将勉强点头。这事儿显示刘邦领导艺术,平衡前线后方,避免内斗。萧何功劳确实大,保住根据地,等于给刘邦续命。曹参身上七十多伤,攻齐赵,身先士卒,诸将推他首位。
刘邦犹豫,不想驳大家面子。鄂千秋看出苗头,进言说曹参功一日,萧何功万世。汉缺曹参类人无妨,缺萧何难成事。刘邦赞叹,封萧何第一,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特权。萧氏亲属十余人皆封食邑。加封萧何两千户,成万户侯,就为报那二百钱。刘邦这人记旧账,封赏带个人情味。 论功行赏拖一年多,争执不断。刘邦心知萧何功高,但诸将重战场功。刘邦用比喻说服大家,强调整体贡献。萧何不光后勤,还定律令,稳朝局。刘邦称帝后,萧何任丞相,主持政务。惠帝时,萧何继续辅政,病逝前193年,追封酂侯。曹参接相国,推行黄老,休养生息,前190年卒。
郦商击陈豨有功,前180年卒,封曲周侯。灌婴任丞相,前176年卒。鄂千秋前190年卒,谥敬,后代传爵至元狩元年国除。夏侯婴前172年卒。刘邦前195年崩于长乐宫,在位十二年。这批人奠定汉基业,四百年江山。刘邦从草根到皇帝,靠识人用人。萧何这类文臣,战场不显,但决定胜负。诸将如曹参灌婴,武功赫赫,但需后方支撑。鄂千秋一句话升侯,显示敢言重要。刘邦赏罚分明,避免嫉妒生乱。汉初政策宽松,百姓得益。刘邦不完美,猜忌心重,但论功公平,稳住大局。萧何一生谨慎,避刘邦疑心。曹参伤痕累累,实干型。郦商从布衣起,靠军功上位。灌婴骑兵突袭,屡建奇功。夏侯婴忠心护主。鄂千秋察言观色,抓住机会。这些人背景普通,却因乱世出头。汉朝开局,靠这些人打江山守江山。刘邦死后,吕后掌权,但基础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