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15年9月2日,一句话,让孝感市人民政府的接待室里瞬间安静下来。 “红军欠了我们家400块大洋,现在我们家有困难,可以还给我们吗?” 说这话的老人叫杨明荣,他衣着朴素,神情平静,手里攥着一张泛黄的旧纸条,看上去比他的年纪还要大得多...... 故事要从1930年说起,那时候,红一军团正在湖北大悟山一带跟“围剿”死磕,部队被打得又累又饿,弹药见底,军费更是分文不剩。 可即使这样,纪律却没丢,“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不是一句空话,战士们宁愿饿着肚子,也不进村扰民,借了老乡的东西,必定会留下几个铜板。 这支奇怪的军队,让当地的富农杨长银看在眼里,他起初也提防着,可日子久了,他发现这帮兵是真不一样,是真把老百姓当回事。 后来当他听说红军扩编急需军费时,杨长银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卖掉了祖传的30亩地,又跟亲戚借了些,凑了整整400块大洋,连带几百斤粮食和几匹马,亲自送到了红军驻地。 接待他的红一军团一分队队长涂杏,感动归感动,纪律还是要守,说什么都不肯收。 可在杨长银的坚持下,眼看部队确实揭不开锅了,涂杏最终还是收下了,并郑重地写下一张欠条,盖上红章,承诺:“革命胜利后,一定如数奉还!” 这张纸条,从此成了杨家的传家宝,杨长银把它锁在铁盒里,反复叮嘱后人,这是杨家为革命出的力,是荣耀,无论以后日子多难,都不许找红军要这笔钱。 他的儿子杨文顺、孙子杨明荣,都把这话牢牢记在心里,欠条也一代代传了下来。 可谁也没想到,85年后,杨家真的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杨明荣的老伴突然重病,家里的积蓄很快见了底,能卖的东西也都卖了,就在整理变卖的旧物时,杨明荣偶然翻出了这张承载着家族记忆的欠条。 一边是爷爷“决不能要钱”的遗训,一边是病床上等着救命的老伴,这位76岁的老人内心天人交战。 最终,生活的重压战胜了祖辈的叮嘱,他揣着这张或许早已无人认账的欠条,抱着最后一丝希望,走进了孝感市政府。 这事听着离奇,可工作人员并没把它当成笑话或麻烦,反倒异常重视,立刻向上级汇报,一个专门的调查组连夜成立,承诺只要欠条是真的,政府就一定兑现。 验证过程相当严谨,先是文物专家上场,从纸张纤维到墨迹渗透,用各种技术手段鉴定,确认这张欠条是1930年代的真品,不是伪造的。 接着,历史档案派上了用场,工作人员查阅了大量地方志和党史资料,发现红一军团当年的活动路线、时间,都与杨明荣的讲述严丝合缝,档案里甚至有红军在当地筹措军粮的记录,这为欠条的真实性提供了无可辩驳的旁证。 欠条是真的,可新问题又来了:这笔账怎么算?85年过去,货币都换了好几轮,当年的400块大洋,今天值多少钱?这既是个技术活,也是个良心活。 政府请来了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他们一头扎进故纸堆,对比当时的物价,要知道,在1930年,一块大洋能买150斤大米,400块大洋足够武装一个连。 经过反复测算,参考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数据,专家组给出了一个参考值:当年一块大洋的购买力,约等于现在的100元人民币。 最终,孝感市政府决定,按此标准向杨明荣兑付4万元人民币。 然而,事情并没到此为止,政府在了解到杨明荣家的实际困难后,做的远不止“还钱”,他们帮杨家盖了三间新房,还把他老伴在新农合报销之外的医疗费也全包了,这笔跨越近一个世纪的债务,最终以一种远超金钱的方式得到了清偿。 手捧着这笔钱,杨明荣老人百感交集,可他接下来的举动,又让所有人吃了一惊。他拿出其中的一万元,捐给了村里的养老院,他说:“政府没忘我们,这钱得用在更需要的人身上。” 从杨长银的倾囊相助,到政府的信守承诺,再到杨明荣的感恩回馈,这个故事画出了一个温暖的闭环。 【信源】人民网——湖北现红军400元大洋借条 政府称鉴定后可兑付2015年01月10日
我们小区一个老爷子的孙子没工作,找了两个月都没合适的,眼看就要坐吃山空被爸妈骂了
【2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