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选择GLC,很多人不理解,说连个高阶智驾都没有,花个几十万是怎么想的,油车都快淘汰了,是电车的天下,是智驾的天下。坦白承认,GLC很多就是为了车标,(选配有高速NOA),即便白送也真没打算要用。懂车帝这是智驾测试可以说是大制作,智驾照妖镜,把很多天上飞的牛,活深深的拉下来。如果说德系汽车文化是操控是速度,日系的文化是省油是节能,那么中国的汽车文化就是电车智驾智能化。 ❌❓ 但是国内全面智驾普及的还长,我对智驾的态度是:你们需要我可以推荐测试,真让我什么高速,日常实用智驾,当主食吃不行的,只有天气好,车辆少,路况好没啥感受一下,当作生活的调味品, 智驾的路真还很长,首先就得面临2个大问题。 1⃣️ 第一个:人工和机器的冲突。 智驾归根到底说白了就是机器,是会按固定的程序模式运行,即便变化也是有迹可循,可以设置,即便是大模型的学习,也是基于特殊秩序的一种表现方式。和人始终是有差距的,机器往往是可控的,可以统一协调的,但是人却不能。比如你同为带智驾的车,程序可以设置城市变道安全调节15米以上。但是换人为变道的时候,有的人可能一个车位的距离就插进去了,有的人需要两个车位距离,有的觉得至少三个车位。换句话说只要有人开,那么机器得在好都是相互会到影响。好比一个定数加上一个变数,得到是变数,是不可控。如果说把市面说有车都统一智驾呢? 2⃣️ 第二个:统一性。 接着第一个问题,不说把市面上所有车都换成带智驾的,现在就连基本方案统一性都还没有整明白,比如特斯拉这类的推纯视觉,这边华为系的推激光雷达加视觉结合,那边又来个视觉加毫米波雷达。都在说自己选择的方案最好,就不能统一推进一个版本,好比现在推进的用辅助驾驶亮蓝灯,大家都这样做,再普及开来,这样不挺好的嘛? 比如说都采用一套方案,再通过单体与单体之间可交互信息,跨越不同品牌,比如像高速那种,消失的前车,如果每个车都都可以和相近的车交互,事故车辆不停地像后方传递它车速为0,让后方早做决策。或者城市道路,并道前,相邻车辆互传下一阶段的轨迹信息,看看是否重叠,再用算法避免相互干涉。 💁 所以说国内汽车智能化,智驾文化虽初步形成,但智驾路还很长,不说突发事件的处理,智驾模型多么大,算法多么好。人工和机器共同参与交通的冲突,以及智驾与智驾之间的统一性,相互协调性都没有解决,如何谈全面智驾?所以在特定条件当调味品还可以,真要当主食吃,时间长了肯定有问题的。
知名汽车大V闫闯是真敢说啊!对于某车帝的高速测试辅助驾驶,他火力全开进行了评论:
【354评论】【42点赞】
天下英雄出我辈
懂车帝的视频告诉了我们,人性本恶,有时智驾可以刹停或转向,但有人为了流量为了钱,就是故意撞,还希望车企去告他,得到更大流量和利益,为一已之私,损中国所有车企品牌,和中国制造的形象,损害中国国际市场竞争力,包括央视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