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新社7月27日报道:“美国国务卿卢比奥说:如果没有中国的支持,尤其是购买他的石油,普京不可能维持这场战争。” 普京撑得住,全靠中国?这句话不是坊间调侃,而是美国国务卿卢比奥在7月26日接受福克斯新闻表达对俄罗斯的态度。 他表示,如果不是中国大量采购俄罗斯石油,普京根本无力支撑乌克兰战场。话音刚落,国际舆论场立刻热闹了。 美国这位国务卿把话说得挺明白。他的逻辑是,中国买走了俄罗斯将近一半的原油出口,等于帮着俄财政打了强心针。 而这些钱,最终流向了乌克兰战场。从卢比奥的角度来看,中国不只是“旁观者”,而是“推手”。 根据俄罗斯财政部2025年上半年的能源出口报告,中国已经连续两年稳居俄罗斯石油最大买家,进口量占总出口的40%左右。 光这一项,就为俄方带来了超过350亿美元的收入。而国际能源署在今年6月的报告中也指出,能源相关税收已占到俄联邦财政总收入的45%以上。 但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买没买”,而在于“为什么买”。中国是全球第一大能源消费国,石油对我们来说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从哪里来”的选择题。 美欧制裁俄罗斯后,俄罗斯石油价格持续打折,中国企业在合法合规基础上,通过人民币结算、非西方保险和运输体系采购俄罗斯能源。 美国当然不这么看。卢比奥的发言其实不是孤立的。他这番话,正好与特朗普政府当天发布的对俄“50天最后通牒”遥相呼应。 说白了,特朗普放话:如果克里姆林宫不在9月中旬前同意停战协议,美国将启动100%关税制裁,并限制俄方获取能源开采和出口技术。 再看美方动作背后的算盘,多少有点熟悉的味道。一边指责中国“给普京输血”,一边酝酿对中国企业搞“二级制裁”,尤其是金融与航运领域。 这种“连坐式”制裁逻辑,已不是第一次出现。去年美方就曾威胁,对与伊朗有能源往来的国家征收100%关税,最终不了了之。 法国与德国近期在一份联合备忘录中呼吁“避免在乌克兰问题上激化与中国的紧张关系”,强调应寻求“多边协调解决路径”。这番话,明摆着是给华盛顿泼了盆冷水。 中方的态度也相当明确。虽然没有直接回应卢比奥的说法,但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多次重申,中俄之间的能源合作是正常的经贸往来,符合WTO规则,也不违反联合国安理会任何决议。 俄罗斯方面也没闲着。7月26日,俄国防部对外宣布在英吉利海峡部署战术核弹B61-12,意在回应北约近期在波罗的海的军事集结。 而在东欧前线,扎波罗热核电站也再度成为焦点,俄方指责乌军袭击意图制造“核灾难”舆论。 同一天,俄外长拉夫罗夫在莫斯科接受《生意人报》采访时称:“西方已将乌克兰变成消耗中国信用的工具。” 这话听起来有点绕,其实背后话锋直指华盛顿。俄方认为,美国一边鼓动北约援乌,一边挑拨中俄关系,目的是让中国在国际舆论上“背锅”,而自己则退居幕后。 目前形势发展到这个地步,三方角色日益清晰。美国要打“组合拳”,俄罗斯要顶住“最后通牒”,中国则在“避锋芒、稳节奏”的战略下继续推进务实合作。 但谁都清楚,若这50天时间窗口内谈判破裂,美方全面制裁俄罗斯、中国再被波及,全球石油价格飙升只是开始,接下来的芯片、航运、粮食供应链都将受到冲击。 信息来源: 《对俄威胁征100%关税、对乌输送武器,特朗普为俄乌和谈设50天期限》——光明网
法新社7月27日报道:“美国国务卿卢比奥说:如果没有中国的支持,尤其是购买他的石
碧瑶含烟柳
2025-07-29 05:15:0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