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2月20日,台湾大学校长傅斯年在激烈的争论后,突然倒地不起,谁也没想到,这位叱咤风云的人物,竟然会被活活“气死”。 说起傅斯年,熟悉民国史的朋友应该都不陌生。这位山东聊城出来的大学者,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11岁就能通读《十三经》,1913年考进北大预科,五四运动时当总指挥,后来留学欧洲七年,回国后创办中央研究院史语所,还当过北大代理校长。 傅斯年这人最出名的就是敢说话,人送外号"傅大炮"。抗战期间,他看不惯孔祥熙的腐败,直接写文章公开炮轰,愣是把这位"皇亲国戚"给轰下台了。后来宋子文接任财政部长,继续搞贪腐那一套,傅斯年又是三篇檄文伺候,把宋子文也给赶下台了。这在当时可是轰动一时的大事件。 1949年1月,傅斯年接任台湾大学校长。说实话,当时的台湾刚刚接收不久,各种问题一大堆,台大的情况也不太好。傅斯年这个人做事认真,想把台大办成世界一流大学,每天忙得不可开交。 关于傅斯年之死,多年以来,存在一个"以讹传讹"的说法,即"小钢炮气死了傅大炮"。这个说法传了这么多年,很多人都信以为真。但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 1950年12月20日下午,台湾省议会正在开会,讨论教育行政问题。当时有个参议员叫郭国基,人称"小钢炮",因为他说话比较直,经常批评政府。那天郭国基提了两个问题:台大招生要不要放宽标准,还有教育部放在台大的一批器材怎么处理。 按照规定,涉及台大的问题得校长亲自回答。傅斯年就上台答复了。他用了30分钟时间,详细解释了大学招生必须坚持公平原则,不能因为地方压力就降低标准。他还说了一句很有名的话:"我对有才能、有智力而贫穷的学生,绝对要扶持他们!" 答复完毕后,傅斯年看了看时钟,已经6点10分了,就说:"我晚上八点不能来开会了。"然后转身准备回座位。就在这时候,教育厅长陈雪屏发现他步子有点不稳,赶紧上前扶着。傅斯年只说了声"不好",就倒在了陈雪屏怀里。 当时在场的刘传来参议员是个医生,他和陈雪屏一起把傅斯年放到椅子上躺下,用陈雪屏的公文包当枕头。很快就确诊是脑溢血。消息传开后,王世杰、陈诚、何应钦、罗家伦等一大批政界学界的人都赶来了。 晚上九时三十分,一度有所好转,血压降低,体温三十八度,接近正常。大家都松了口气,以为没什么大问题。但没想到,过了一会儿病情又恶化了,血压飙升,体温升到40度。1950年12月20日晚上11点20分,傅斯年就这样走了,年仅55岁。 那么这个"气死"的说法是怎么来的呢?未料,"弃世"竟被听成了"气死"。原来是省议会副议长李万居在接受采访时说傅校长"弃世",结果他的闽南腔把"弃世"说成了听起来像"气死",记者就这么写了,然后就传开了。 实际上,当天的质询过程很平和,郭国基虽然有"小钢炮"的外号,但他对傅斯年还是很尊敬的,把他当前辈看待。那两个问题也很普通,没有什么火药味。陈雪屏后来专门澄清说:"无论问者、答者双方词意中均未搀杂火药气味。" 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傅斯年长期患有高血压病,而且相当严重,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1947年他还专门去美国治病,美国医生明确告诉他不要再干行政工作了,以免复发。但是面对台湾的局势,他还是咬牙担起了台大校长的担子。 来台湾后,傅斯年的经济状况也不太好。台大校长的月薪才400多新台币,连基本开销都不够。他只能抽最便宜的新乐园香烟,把烟丝剥出来装在烟斗里抽。1949年冬天想做条棉裤,结果嫌棉花和布料太贵,最后也没做成。 更要命的是精神压力。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让他痛心疾首,对于时局的发展,他又看不到希望。有人回忆说,他经常把"死"挂在嘴边,甚至问同事要不要一起跳海。这种精神状态对高血压患者来说,简直是雪上加霜。 傅斯年去世后,台大宣布停课一天,下半旗致哀。学生们打着"痛失良师"的横幅到省议会抗议,要求郭国基出来说明情况。在陈雪屏的劝说下,学生们才平静散去。12月31日,台大举行追悼会,蒋介石亲自主祭,各界人士5000多人参加。 最让人心酸的是,傅斯年的儿子傅仁轨当时在美国读中学,因为没钱买机票,没能回来参加父亲的葬礼。这个15岁的孩子给母亲写信安慰说:"父亲是祖国所需要的重要人物,我确信父亲也是一位非凡的人物,一定也能受到后人的赞扬。" 说到底,傅斯年的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长期的高血压、巨大的精神压力、超负荷的工作、困窘的经济状况,再加上当天接受质询时的情绪波动,这才导致了悲剧的发生。说他是被"气死"的,实在是冤枉了人家郭国基。 傅斯年这一生,从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到史语所的创办者,再到台大校长,每一个角色他都演得很认真。他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什么叫知识分子的担当,虽然最后倒在了议会的讲台上,但这种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的精神,确实值得我们敬佩。
这事过后,武大面临三个选择。学生家长递交反诉材料后,武大还是没明确回应。内部
【23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