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155mm榴弹炮用钢制药筒,而不是药包,是技术落后吗? 我发现有好多人仿佛强迫症,顽固认为钢药筒太落后,认为药包更先进。我国是世界上唯一掌握了大口径炮弹钢药筒的焊接生产技术,并实现了大批量工业生产的国家。 但在一些人眼里,这却是我国技术落后的“铁证“,他们认为模块化药包才代表“高大上”。 最近几年,但凡解放军新型155毫米火炮亮相,总有议论说:“欧美都在用轻便的药包装填,咱们怎么还用老式的钢壳药筒?技术跟不上吧?” 这种说法忽略了一个硬核事实,全世界只有中国掌握了大口径钢制药筒的焊接量产技术,连欧美军工巨头都卡在这道坎上。 西方的155毫米火炮,比如德国的PzH2000,普遍用布质药包。宣传说是能灵活调节装药量,实际操作却得靠炮兵手动掏药包,战时硝烟弥漫中并不轻松。 中国这个亮闪闪的钢制药筒,看着像个铁皮罐头,里头却大有讲究:每个筒里预装了6个独立小药包。 打远程时整筒推进炮膛,打近程只需提前抽掉几个药包,调整效率和药包方案没啥区别。 更要紧的是,钢筒和咱们的自动装弹机简直是绝配。拿PLZ-05自行榴弹炮来说,机械臂抓着钢筒往炮膛一推,15秒内能连射3发炮弹,爆发射速碾压多数药包填装的火炮。 有人嫌钢筒重,但全自动填装系统扛得动,这根本不是问题。钢筒方案的优势,在前线才能看得透: 钢壳把火药裹得严实,隔绝了高温炮膛,自燃风险小。药包直接接触滚烫的炮膛,打上五六发就得泼水降温,否则可能自燃起火。钢筒打完后弹壳带走90%的残渣,炮管清清爽爽。 PLZ-05持续射速能达到每分钟7发,药包装填的火炮受限于冷却步骤,通常射速要低一截。 焊接钢筒成本只有模块化药包的1/3。中国陆军每年打出去的训练弹几十万发,这笔账算下来省的可都是真金白银。 有人认为药包装药能灵活增减装药量,但其实咱们筒里的药包也能随时抽减。而钢筒带来的全自动填装优势,才是现代火炮火力压制的关键。 选择钢筒不是“不会造”,而是“选最优”。出口型号的PLZ-52火炮早就能按客户要求用药包,但解放军自己用,坚持的是另一套标准:贴近实战需求+成本可控。 中国早年在铜资源上吃亏,愣是把钢制药筒钻研成独家绝技。从1967年第一个焊接钢筒诞生起,不断攻关材料与工艺,如今这项技术正在延伸出新价值。 王泽山院士团队突破性的“全等式模块装药”技术,让一个模块满足全射程需求,新一代SH-16车载炮射速飙到12发/分钟。 这说明咱们握着钢筒技术却不固步自封,始终在攀登更高的山峰。钢筒和药包之争,本质上是用哪条路解决战场课题的差异。 中国军工的选择,从来不是看西方用啥就跟风,而是用实打实的战场表现和成本效益说话。 参考资料:国产155mm火炮弹药技术创新路径——中国军网
越南陆军集体破防!中越陆军75年首次军演,越军官无奈承认:解放军装备碾压中越陆
【26评论】【28点赞】
花雨满天
钢药筒,好像是旋压成型的。是我国的一大创举。是个小厂闯出来的路子。而且,越小反而越难用旋压钢药筒,我们也克服困难搞成了。小厂立了大功!从此,我国的弹药成本下降不少。--为做出贡献的军工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