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中美已经完成了两轮谈判,但特朗普显然并没有打算放弃通过“关税胁迫”来对中国施压。就在昨天,特朗普在前往苏格兰的路上,向记者透露,美国正重新审视全球形势,并表示可能对俄罗斯实施“二级制裁”。此言一出,引发了广泛关注。
那么,什么是“二级制裁”?简单来说,这种制裁不仅仅局限于直接制裁俄罗斯,而是波及那些与俄罗斯有经济往来的国家。美国与欧盟早已意识到,单纯的制裁俄罗斯已经无法有效遏制其经济和军事力量,因为俄罗斯拥有诸多大国盟友,像中国、巴西和印度等国,正与其进行大量贸易。只要这些大国继续与俄罗斯保持经济往来,俄乌冲突就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解决。因此,北约秘书长吕特也在周二发出警告称,如果巴西、中国、印度等国继续与俄罗斯展开贸易,它们可能会面临美国的二级制裁。
所谓的“二级制裁”是什么意思呢?特朗普的威胁是,如果这些国家继续与俄罗斯开展交易,美国将对它们征收最高可达100%的关税。以中国为例,作为俄罗斯石油的重要买家,如果“二级制裁”真的付诸实践,意味着这些国家将面临极为严厉的经济打击。特朗普此番言论究竟是为了吓唬人,还是准备真的采取行动呢?我们不妨仔细分析。
首先,特朗普从未放弃利用关税这一武器对中国施压的战略。尽管中美在经历了多轮谈判后,表面上关系有所缓和,然而特朗普依然坚持认为,关税是实现美国利益的有效工具。无论是之前的中美贸易战,还是近段时间在稀土问题上的强硬态度,特朗普对中国的威胁似乎从未减弱。尽管美国与中国之间的局势有所变化,特朗普依然没有放弃再次对中国施压的可能性,毕竟他早已证明过,和中国达成的协议可能随时被撕毁,重启贸易战也是他的惯用伎俩。
其次,特朗普提出“二级制裁”这一威胁,背后还有国内政治的考量。美国媒体长期对中国的负面报道,已深深植入了许多美国民众的心中。在许多人看来,中国人“抢走”了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机会,尤其是在贸易逆差问题上,特朗普常常拿这一点做文章,而忽略了中美之间在服务贸易上的巨大顺差。因此,特朗普如果继续针对中国施压,势必能获得一些选民的支持,为共和党的中期选举积累筹码。
第三,特朗普实施“二级制裁”还可能与他个人想要在全球事务中继续展现影响力相关。虽然他表面上宣扬“美国优先”与“孤立主义”,但他在全球范围内频繁与各国进行贸易谈判、征收关税,这本质上并不是孤立主义,而是追求通过贸易手段维护美国的经济利益。美国与欧盟、中国、日本、印度等多个经济体发生过贸易摩擦,这表明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不仅仅是为了“孤立”其他国家,而是力图重新构建一个以美国为核心的全球贸易规则。
特朗普提出“二级制裁”的核心目的,实际上是通过关税这一“武器”,以单边制裁和“长臂管辖”的手段,强迫其他国家选择与美国站队,特别是在美国与中国、俄罗斯之间。他希望借此推动一个以美国利益为核心的排他性贸易体系。而“二级制裁”所带来的影响,尤其是100%的关税,若真的实施,将可能引发全球经济的巨大波动。
如果美国真的实施这一政策,全球经济恐怕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中国的外贸出口和经济发展必然会受到沉重打击,而美国消费者也将面临因物资短缺和通货膨胀所带来的生活成本剧增。对此,中国已经明确表态,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单边制裁和“长臂管辖”,并强调中俄之间的正常经贸往来不应受到任何外部干涉。
那么,特朗普究竟会否真的动用“二级制裁”这张牌?根据白宫发言人的说法,最终决定权在特朗普自己手中。虽说这一威胁可能没有完全的实施可能性,但它对中美双方的经济影响也绝非小事。毕竟,若特朗普真的对中国价值数千亿美元的商品征收100%的关税,那么无异于在美国国内引发一场“经济核爆”。然而,从过去的中美贸易谈判经验来看,特朗普也曾在短短几天内主动联系中国,达成协议并恢复原有关税水平。因此,全盘实施这一政策的概率并不大。
然而,特朗普此时提出“二级制裁”,更多是为了施加舆论压力,不仅符合他一贯的强硬风格,还能借此展示他对中国与俄罗斯的强硬立场。这样的做法不仅为国内选民争取支持,还可能成为未来中美第三轮谈判的筹码。因此,我们可以预见,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二级制裁”会频频出现在特朗普的演讲中,成为他对中国的极限施压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