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地下党员萧明华被敌人折磨的体无完肤,听闻敌人要枪毙她,这才表示愿意说出一切,但她要求见哥哥一面,令敌人没想到的是,此举竟为其他同志争取来了撤退的时间! 萧明华1922年出生在浙江嘉兴一个普通家庭,原籍广东潮阳,早年生活并不富裕,但她从小就对学习感兴趣。抗日战争时期,她辗转多地求学,先在河南省立开封师范打基础,后来到重庆白沙女子师范学院继续深造中文和教育。那时候教育条件差,她靠着自学和坚持,逐步积累知识。1947年,她进入北平师范学院中文系进修,正好遇到教育系教授朱芳春。他是中共地下党员,在冀中军区敌工部领导下从事情报工作。朱芳春看到萧明华可靠,就逐步引导她参与地下活动。她先是帮忙整理资料,传递文件,经过考验后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那年她25岁,毕业后本可以找份稳定工作,但她选择更艰难的道路。恩师台静农和助教廖蔚卿多次写信邀请她到台湾任教,她觉得这机会好,能开辟新战场,就报告给朱芳春。 组织讨论后同意,她1948年6月出发。那时大陆形势大好,辽沈战役在即,去台湾能建立情报点,将岛内消息传回大陆,支持战略部署。她到台湾后,在师范学院教语文,还在国语日报社兼职编辑,利用这些身份接触各界人士,收集社会动态和军事情报。朱芳春随后跟来,用于非化名,两人登记假结婚,掩护工作。他们分工明确,她负责观察和记录,他处理加密传输。从1949年12月到1950年1月,他们多次发送情报,这些直接帮助解放军攻克东南沿海岛屿,比如提供台湾防御部署细节。他们的贡献实打实,但风险也越来越大。台湾当局败退后加强戒严,地下组织面临毁灭性打击。 萧明华的工作本来顺利,但1950年2月初,哥哥萧明珠来台湾探望时,情况急转直下。两名特务上门打听于非下落,她机智应对,没露破绽。但几天后,2月6日,她就被抓到台北保安司令部保安处。从那天起,她遭受连续几个月酷刑,包括老虎凳、电击、吊打和灌辣椒水等手段,整整278天,她身体伤痕累累,几乎没一块好皮肤。但她始终守口如瓶,没泄露任何情报。敌人用尽办法都没成功,就决定处决她。在一次审讯中,他们宣布这个消息,她突然开口,说愿意交代一切,但条件是见哥哥一面。敌人急于得到情报,就同意了。哥哥被带来,她低声嘱托他,如果遇到党的同志,就让他们尽快撤离。这其实是为其他同志争取时间,哥哥传出消息后,同志们调整计划,安全转移。敌人后来发现被耍,但为时已晚。 这件事显示出萧明华的智慧,她用这种方式保护了组织。她的哥哥萧明珠后来也参与传递情报,确保网络不完全断裂。整个事件中,敌人抓捕行动是针对中共台湾地下党组织的大规模打击,起因是负责人蔡孝乾叛变,导致多人暴露。萧明华属于“台工组”成员,这个小组主要从事情报收集,她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她的被捕是白色恐怖时期的典型案例,当时国民党当局判处中共党员和革命群众超过7550人,死刑超过1100人。萧明华的坚持体现了地下工作的艰辛,她不只是个人英雄,更是集体努力的一部分。 狱中日子对萧明华来说是巨大考验,她不光忍受身体折磨,还想办法继续贡献。在监狱里,她用鱼肝油传递情报,具体是把信息写在小纸条上,塞进鱼肝油胶囊,再通过牢友或渠道送出。这样她成功传出几条关键消息,保护了同伴。敌人没察觉这个方法,继续审讯,但她始终不屈。见面哥哥后,她闭口不言,任凭敌人威胁。关押到1950年11月8日凌晨,她被押到台北马场町刑场枪决,年仅28岁。遗体由嫂嫂廖蔚卿和挚友梁御香领回火化,骨灰暂存台湾,按照她的遗愿,不带回大陆家乡,就留在岛上。那时台湾地下党组织遭受重创,许多同志牺牲或入狱,但萧明华的行动为少数人赢得撤退机会。 她的故事后来通过党史资料逐步公开,亲友们回忆她生前细节,比如她在师范学院教书时,注重学生思想教育,借机传播进步理念。朱芳春作为她的上级和假丈夫,幸免于难,后来返回大陆,继续工作。他亲笔题写墓碑,记录她的贡献。整个事件反映出那个时代地下党员的牺牲精神,他们面对敌人高压,仍坚持信念。萧明华不是孤例,同期有吴石、陈宝仓等高层人物被捕,他们也提供情报,但最终遭害。她的工作直接助力解放沿海岛屿,立下汗马功劳。 萧明华牺牲后,她的骨灰在台湾存放多年,直到1982年才运回大陆。那年朱芳春接取骨灰,追悼仪式在北京举行,然后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墓碑上刻着朱芳春题的“归来兮”三字,象征她终于回归祖国怀抱。公墓里其他烈士墓并排,她的位置面对东方,每年清明都有人来祭扫。她的故事被记录在党史和相关书籍中,比如《红色情报员》,详细描述她从加入党到潜伏台湾的全过程。亲友廖蔚卿后来回忆,她在狱中写下30条“狱中纪事”,记录酷刑和心得,这些成为珍贵资料。萧明华的贡献不只是情报,还包括教育工作,她在台湾师范学院影响了许多学生,推动进步思想传播。返回大陆的遗骨标志一段历史的闭合,但她的精神影响持久。
1950年,地下党员萧明华被敌人折磨的体无完肤,听闻敌人要枪毙她,这才表示愿意说
柴扉半掩幽梦
2025-07-28 14:13:45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