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着鸡毛当令箭!上海,一工人想要去商场上厕所,却被保洁给拦下来,理由是他的鞋底有泥,需要把鞋给脱下来,才可以进厕所,可他的鞋上并没有什么泥巴,但依旧被拦在外面,网友:就想问一句,你当保洁是干什么的?
上海,某商场门口,几名工人刚结束附近工地的活,满身灰扑扑的,只想找个厕所方便一下。其中一位工人走在前面,刚想踏进商场明亮的洗手间区域,一只胳膊猛地横在他面前,是保洁阿姨拦住了他。
“鞋底有泥,不能进!”她声音不大,却斩钉截铁。
工人愣了一下,下意识抬起脚。鞋底上,不过是些浮灰,附着在磨损的鞋纹里,连泥点都算不上。他无奈地看向身边的工友。工友也立刻抬起自己的鞋底示意:“大姐你看,就这点灰,哪来的泥啊?工地出来,难免的嘛。”
保洁阿姨脸上没什么表情,目光扫过那些鞋底,依旧不为所动,只重复那句:“脱了鞋,才能进。”
工人举着手机,镜头对着那个执拗挡在门口的身影。他心里那股憋闷劲儿直往上涌,干了一天力气活,汗流浃背,只想解决下生理之急,竟被这点灰挡在了门外?他手指一动,把这带着委屈和不解的画面传到了网上。
视频在网络上炸开了锅。评论像开了闸的水。
“就想问一句,你当保洁是干什么的?是服务大家保持卫生,还是拿个鸡毛当令箭拦人的?”
“太伤人了!干体力活的兄弟连厕所都进不去了?鞋底那点灰能污染到什么程度?”
“底层人为难底层人,看着真难受。都出来挣辛苦钱的,何苦呢?”
“商场厕所是公共资源啊大姐!你维护卫生是本分,可没权力设立进门标准吧?”
也有人试图理解保洁的压力:“估计是商场内部考核太严,地面有一点脏就要被扣钱吧?她也是被逼的,怕丢饭碗。”
商场反应很快。工人视频发出不久,商场管理方就主动联系上了他,表达了歉意。随后,商场内部也迅速做出了处理决定:那位坚持要求工人脱鞋的保洁员,被调离了原岗位,重新进行服务规范培训。商场公开表示,其公共设施对所有市民开放,保洁职责是服务与维护,绝非限制准入。
尘埃落定,工人得到了道歉,保洁员受到了处理。但这事儿留下的疑问,远未消散。
保洁员错了吗?错得明显,她将保持清洁的职责,异化成了手中的“准入权”。一丁点浮灰成了她行使这“权力”的借口,全然忘了公共厕所的本质是服务与便利。
然而,仅仅指责保洁员“同类相残”,似乎又太简单了。她为何如此紧张那点“可能”的灰尘?背后是否也折射了某些服务行业对一线员工苛刻到畸形的考核标准?
比如,地面必须光可鉴人,发现一点污渍就重罚?这种压力下,保洁员可能变得战战兢兢,甚至矫枉过正,把每一个进入者都当成了潜在的“污染源”。她的行为固然不妥,但这板子,是否也该打到那些不近人情的管理规则上?
这起小小的厕所风波,撕开了一道口子,让我们看到城市光鲜外表下,那些被忽视的褶皱。
公共设施,本该是城市温暖的注脚,是每个奔波者随时可以歇脚、解决急需的港湾。当它被附加了不合理的“洁净”门槛,或被异化为某种“管理权威”的象征时,就背离了初衷。尤其是,当这门槛和“权威”落在一个同为普通劳动者的人手中,并被用来为难另一个劳动者时,那份荒谬和苦涩,尤其刺痛人心。
城市的高楼大厦,是无数工人一砖一瓦垒起来的。我们享受着整洁的商场、便利的设施,却常常对创造和维护这一切的人视而不见,甚至在他们需要最基础的便利时,设置无形的障碍。这何尝不是一种讽刺?
说到底,真正该被审视的,是那些可能让保洁员感到“不拦不行”的僵硬规则,是那些让公共服务的“便利”打了折扣的管理思维。
一个真正文明的城市,不在于它的地面有多光亮无尘,而在于它能否包容那些带着一身疲惫和灰尘的建设者,能否让每一个人在最需要的时候,都能有尊严地走进那扇门。
下次当你踏入任何一间公共厕所,请记得:它的存在,本就是为了接纳所有人的急需,而非区分鞋底的灰尘。
你怎么看?是否也曾遭遇过这样被“规则”拒之门外的时刻? 消息来源:法治进行时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