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曾国藩胞弟的曾孙女曾昭燏,登上了南京灵谷寺,随即纵身跃下。事后,人们

吴仁朗说 2025-07-28 11:17:34

1964年,曾国藩胞弟的曾孙女曾昭燏,登上了南京灵谷寺,随即纵身跃下。事后,人们在她的大衣口袋中翻出了一张字条,上面留有短短8个字,却让人潸然泪下。

曾昭燏,1909年出生于湖南湘乡,是曾国藩弟弟曾国潢的曾孙女。曾氏家族在晚清赫赫有名,曾国潢虽不如兄长显赫,但以孝悌治家,留下深厚的文化底蕴。曾昭燏从小受家庭影响,母亲支持她读书,不因性别设限。她的两个哥哥也很出色,大哥曾昭承在美国拿了经济学硕士,二哥曾昭抡是化学博士,后来成了中国教育界的名人。曾昭燏不甘落后,26岁就去了英国伦敦大学读考古学硕士,还在柏林大学深造过,学的都是最前沿的考古技术。 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南京沦陷的消息传到英国,她坐不住了。家里人劝她在国外待着安全,她却觉得自己得回去。她放弃了伦敦大学的教职,1938年回国,把一腔热血洒在了战乱中的祖国土地上。回国后,她一头扎进考古事业,参与了中央博物院的筹建,还为保护文物出了不少力。1948年,国民党想把珍贵文物运到台湾,她和其他文化人一起反对,觉得文物运出去太冒险,最后留下了852箱国宝。她自己也拒绝去台湾,选择了留下。

1950年,她当上了南京博物院副院长,后来还兼了南京大学的教授,1955年升任院长。她一辈子没结婚,把全部精力都给了考古和博物馆。她常开玩笑说,自己早就嫁给了博物馆。她管博物院的时候,藏品增加到40多万件,成了国内外有名的机构。她的国际眼光和严谨作风,硬是把中国博物馆学往前推了一大步。 1964年的中国,政治气氛已经很紧张了。50年代的各种运动,让很多知识分子和名门之后日子不好过。曾昭燏的家族背景成了她的负担,二哥曾昭抡被打成右派,侄子曾宪洛也挨了批。她自己也早就得了抑郁症,1964年3月确诊后,还在南京的疗养院住过一阵,可病情没好转。 她是个有原则的人,家里有老地契,她烧了,生怕连累别人。她还偷偷拿自己的钱去帮被整的同事,怕被人知道。她在学术上成绩斐然,可生活里却被这些压力压得喘不过气。到了12月,她可能觉得自己再也撑不下去了,才走上了灵谷寺北塔。 1964年12月23日,曾昭燏去了灵谷寺北塔,从塔顶跳了下去。她留下的遗言是“我的死与司机无关”,八个字简单却震撼。

她那天是坐车去的,司机送她到景区,她还留了外套和苹果给司机。她大概是怕司机因为她的死被牵连,才特意写下这句遗言。这八个字不光是她对无辜者的保护,也透着她最后的善良和清醒。她用生命画了个句号,却不想让别人因为她受苦。 曾昭燏在考古界的贡献真不是盖的。她主持过云南苍河文化的发掘,还挖了南唐二陵,这些工作给中国东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的考古打下了基础。她写的《南唐二陵》和《试论湖熟文化》,到现在还是学术界的参考书。1999年,文物出版社出了《曾昭燏文集》,把她的研究成果整理了出来。她还在南京大学教过“考古学通论”和“秦汉考古”,带出了一堆文物保护的人才。 她死后,同事收拾她的东西,发现她把毕生积蓄都捐给了抗美援朝志愿军,跟她当年捐金戒指支援抗战一个样。她的书桌上还有没写完的手稿,是关于东汉墓葬的。她墓地选在了她发掘的南唐二陵那儿,2023年成了南京的文物保护单位。1965年,史学家陈寅恪还给她写了悼诗,可见她在学界的地位。

0 阅读:43
吴仁朗说

吴仁朗说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