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湖南督军张敬尧看上了曾国藩的曾孙女曾宝荪,想仗势强娶。曾宝荪的父亲曾广钧说了四个字,让张敬尧顿时愣在了那里。
曾宝荪,1893年出生在湖南湘乡,是晚清大佬曾国藩的曾孙女。曾国藩靠平太平天国和搞洋务运动出了名,家里在湖南那可是响当当的门第。曾宝荪从小在书香环境里长大,没裹脚也没早早嫁人,这在当时挺少见,说明曾家思想挺开明。她14岁就跑去上海读书,后来又去了杭州学师范,1910年在教会学校接触基督教,信仰后来成了她搞教育的支柱。 为了学更多东西,她跑去英国,先在伦敦一所高中念书,1913年进西菲尔德学院学科学,1916年拿下理学学士学位,成了那学校第一个拿到这学位中国女生。回国后,1918年她在长沙开了艺芳女子学校,想培养能自己站得住脚的女性。 她爹曾广钧,是曾国藩次子曾纪鸿的长子,年轻时就才华出众,考进过清朝的汉林院,还是最年轻的院士。虽然他走得早,但对曾宝荪的教育影响不小。 再说张敬尧,1881年出生在安徽霍邱,混进北洋军,是皖系军阀的人。1917年底到1918年初当过察哈尔督军,后来调到湖南当督军。他在湖南那段时间,带着兵到处收税,搞得长沙老百姓怨声载道。
1918年春天,长沙表面看着挺热闹,其实底下乱得不行。张敬尧管湖南那会儿,手挺硬,老百姓和商贩老被他手下以“军需”为名抢东西。有一次,他在城里一个集会上瞧见了曾宝荪,觉得这姑娘有才又有貌,就动了心思。他立马派人给曾家送信,约曾广钧第二天去督军府吃饭。曾宝荪听了这事,觉得张敬尧名声太臭,肯定没好事,跟她爹说要小心。曾广钧也知道这家伙不简单,但觉得硬碰硬不行,得用脑子对付。 第二天,曾广钧去了督军府。张敬尧在那儿装模作样夸曾宝荪,说她才貌双全。曾广钧听完没急着搭茬,而是笑了一下,突然来了一句:“督军您过奖了。您父亲张宗禹可是当年英雄,我爷爷曾国藩老夸他有豪气。算算辈分,您跟我爹一辈,我得叫您‘督军老伯’。” 这“督军老伯”四个字一出口,张敬尧直接懵了。他一直吹自己是捻军头子张宗禹的后人,其实是瞎编的,这下被曾广钧拿这话堵住嘴,反驳也不是,不反驳也不是。旁边的人听了还有点想笑,张敬尧只能硬挤出个笑脸,说:“那咱们算一家人。” 曾广钧这招太妙了。他抓住了张敬尧爱吹牛的毛病,用辈分把他架起来。张敬尧要是硬娶曾宝荪,那就是“老伯”抢侄女,传出去脸往哪搁?再说曾家在湖南名声大,张敬尧也不敢真撕破脸。曾广钧还不止这一手,几天后他又在城里请客,喊了一堆当地有头脸的人,公开敬“张老伯”,把这事闹得满城都知道。张敬尧想翻脸都不好意思了。
张敬尧咽不下这口气,背地里使坏。先是派人半夜砸曾家,弄得乱七八糟,曾宝荪硬气地站出来赶跑了他们。后来他又造谣,说曾宝荪的艺芳学校藏叛军,派兵去查,把学校搞得一团糟。曾宝荪不服,跟军官理论,没证据也挡不住对方蛮干,学校被封了。 曾家没坐着等死。曾宝荪和她爹找当地士绅帮忙写状子告状,还联系了国外的朋友一起施压。舆论闹大了,北洋政府也给张敬尧敲了警钟,他没办法,只能让学校重新开门。 到了1920年,湖南本地人和别的军阀联手把张敬尧赶出了长沙。他走之前还不甘心,派人往曾家扔了个写着“老奸巨猾”的牌子,估计是骂曾广钧太会玩心眼。 曾宝荪没被这些事打倒。她把艺芳学校收拾好,引进了英国的教学方法,教科学和文学,学校名气越来越大,成了全国女子教育的招牌。她一辈子没结婚,全心扑在教育上,到老了还在讲台上教书。 曾广钧呢,张敬尧走后就过上了安静日子,写写家族史,邻居有事也爱找他聊聊,受人敬重。 张敬尧离开湖南后混得不好,没人愿意收留他。30年代他跟日本人勾搭,想在华北搞傀儡政权,结果1933年在北平被刺客干掉,死的时候5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