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18岁的战士至死都没尝过爱情的滋味,牺牲前,奄奄一息的小战士,恳求

历史故事收集者 2025-07-28 09:05:00

1986年,18 岁的战士至死都没尝过爱情的滋味,牺牲前,奄奄一息的小战士,恳求护士能够抱抱他,未曾想护士的一个举动,让人当场泪奔!

赵维军,1968年出生在甘肃兰州一个工人家庭。家里条件一般,父亲在厂里干活,母亲种地,日子过得紧巴巴。他是独子,从小就懂事,帮邻居干活从不喊累,村里人都夸他老实本分。他最爱听老兵讲打仗的事,心里早早埋下保家卫国的种子。1984年,16岁的他瞒着父母报名参军,体检时瘦得像根竹竿,但眼神里透着倔强。父母舍不得,可他铁了心要走,背着个破布包就去了部队。 到了云南边防部队,赵维军没让人失望。训练场上,他跑步咬牙坚持,射击准得让战友佩服。晚上,他还帮大家缝衣服,手指被扎破也不吭声。1985年,他参加抢险任务,扛物资扛到肩膀红肿,回来得了个荣誉徽章。他写信回家,告诉爸妈部队苦但值。战友们都记得,这个小伙子话不多,但干活从不偷懒,身上有股子韧劲,让人觉得靠得住。

1986年,中越边境冲突升级,赵维军上了前线。那时候,敌方火力猛,巡逻任务随时可能丢命。在一次夜间行动中,他被炮弹炸伤,双腿血肉模糊,疼得整个人都在抖。战友拼了命把他抬回来,送到战地医院。可伤口感染太严重,高烧烧得他意识模糊,生命一点点耗尽。担架上的他,瘦得只剩一把骨头,军装被汗和血浸透,谁看了都心疼。 那年头的战地医院条件差得要命。临时帐篷搭在荒地上,设备少得可怜,消毒水都得省着用。医护人员忙得脚不沾地,满身血污也顾不上擦。伤兵一个接一个送进来,有的当场就没了气息。赵维军被抬进来的时候,已经奄奄一息,护士只能尽量止血、包扎,但感染和高烧根本控制不住。他的情况,谁都看得出凶多吉少,可医护人员还是拼尽全力,不想放弃任何一个生命。 赵维军醒过来几次,意识不清,但心里惦记着家。他问护士兰州在哪儿,想最后看一眼家的方向。护士强忍泪水,指了个方向,战友们默默把担架转过去。他撑着最后一口气,朝西北望,嘴里念叨着爸妈,说自己没丢人。说完这些,他突然露出一丝羞涩,说自己还没爱过人。这话像针一样扎在护士心上,一个18岁的男孩,连爱情都没摸过边,就要走了,谁听了不难受?

护士张茹当时蹲在他身边,手抖得厉害。她看着这个小战士,瘦得皮包骨,眼里却还有光。她没多想,俯身抱住了他,想给他一点安慰。他的身体冷得吓人,可那一刻,他笑了,眼角滑下泪,说了声“谢谢”。护士又在他额头轻轻一吻,像姐姐对弟弟的疼爱。他闭上眼,嘴角微微上扬,就再也没动静。这个拥抱和吻,成了他生命最后的温暖,也让在场的人眼泪崩不住。 那天,战地摄影师拍下了这一幕,护士抱着赵维军的瞬间被定格。照片登上报纸后,传遍全国,标题叫《死吻》。很多人看了照片哭得稀里哗啦,一个18岁的小伙子,就这么走了,却留下这么揪心的故事。这张照片成了那场战争的一个符号,让人记住战场不只有硝烟,还有人性的光亮。它激励了无数人,也让更多人开始反思战争的代价。 张茹后来继续做护理工作,低调得像没这回事。可每次看到那张旧报纸,她都沉默好久。2015年,她去了赵维军的墓地,手捧一束花,站在墓碑前掉泪。赵维军的墓在兰州山坡上,碑上刻着他的名字和18岁的年纪。他没留下什么遗物,只有那张照片还在诉说他的故事。张茹用一生守护生命,而赵维军的牺牲,成了她心底永远的痛。

0 阅读:5
历史故事收集者

历史故事收集者

历史故事收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