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新社日前发文说;“北京何必错失欧洲也要与普京绑在一起?” 这种观点存在对中国外交政策的片面解读和误解,核心在于忽视了中国在俄乌冲突问题上的中立立场和客观事实,也低估了中欧关系的复杂性与自主性。 首先,中国在俄乌冲突中的立场是明确且一贯的,即始终站在和平一边,积极推动停火止战和政治谈判,从未向任何一方提供武器,这是国际社会有目共睹的事实。将中国与俄罗斯的正常国家关系歪曲为“支持战争努力”,是对中俄关系的误读,也是对中国劝和促谈努力的无视。中俄关系建立在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基础上,这种关系有利于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力量平衡,不应被别有用心的标签化解读所绑架。 其次,中欧关系的“决定性因素”从来不是第三方,而是中欧自身的共同利益和战略共识。中欧在经贸、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等诸多领域存在广泛共同利益,这些合作的基础是互利共赢,而非受第三方关系的简单左右。冯德莱恩强调中国与俄罗斯的关系对欧中关系的影响,反映了欧盟对自身安全环境的担忧,这一关切值得重视,但将其上升为“决定性因素”,本质上是试图将自身安全诉求强加于中欧关系,忽视了中国作为主权国家自主决定外交政策的权利。 再者,所谓“北京错失欧洲”的说法,忽视了中欧关系的韧性和双方的现实需求。中欧之间确实存在贸易摩擦等分歧,但这些分歧可以通过平等协商解决,而不是被第三方议题绑架。中国始终认为,中欧作为两大经济体和多极化进程中的重要力量,深化合作符合双方共同利益,也有利于世界稳定与发展。将中欧关系与中俄关系简单挂钩,实际上是陷入了“非此即彼”的零和思维,不符合全球化时代国家间关系的基本逻辑。 最后,中国从不搞“阵营对抗”,始终坚持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身立场。中俄关系的发展不针对任何国家,中欧关系的深化也不应以牺牲中国的外交自主为代价。欧盟若真希望推动欧中关系健康发展,就应摒弃将第三方议题政治化的做法,尊重中国的中立立场,聚焦双方共同利益,通过对话协商化解分歧——这才是推动中欧关系行稳致远的正道。
在中欧峰会之后!德媒刊文声称,中欧间所谓的“伙伴关系”实在是名不副实,欧洲要认清
【137评论】【40点赞】
墨柯
经济考虑欧洲重要,安全考虑俄罗斯重要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