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祐二年春,信州城垣在元军铁蹄下崩塌。谢枋得从尸山血海中挣扎逃出,身后传来幼子谢熙之的惨叫——利刃穿透孩童胸膛。当他遁入闽北深山,更多噩耗追袭而来,让谢枋得痛不欲生。
谢枋得拄着断剑踉跄冲出城门时,身后传来幼子谢熙之撕心裂肺的哭喊,元军的弯刀捅穿孩子单薄的胸膛,喷溅的鲜血染红了父亲官袍上残存的补子。
他不敢回头,耳边全是刀刃劈开骨头的闷响,那些跟着他死守城池的义军兄弟,此刻正像麦秆般成片倒下。
闽北的深山老林里,谢枋得蜷缩在猎人废弃的草棚中发抖,潮湿的柴堆下压着半本《论语》,书页间还夹着妻子李氏临行前塞给他的银簪。
曾经在朝堂上怒斥贾似道的他,此刻正用满是血痂的手指摩挲着簪头的梅花纹。
三天前逃难的樵夫带来消息,饶州老宅被元兵付之一炬,妻子带着次女和两个婢女在狱中悬梁自尽,她们宁可把衣带系成死结也不肯向征服者低头。
山风卷着焦糊味钻进门缝时,谢枋得突然想起去年重阳节的家宴,当时长子谢勇义刚在九江战死,小女儿还踮脚往他酒杯里添菊花酒,如今案几上那套建窑兔毫盏,怕是早被蒙古骑兵砸成碎片。
最让他肝胆俱裂的是三弟谢君烈的死讯,在转运司当差的文弱书生,被元军绑在马后活活拖死,尸体挂在城楼上喂了乌鸦。
建宁唐石山的晨雾里时常传来读书声,谢枋得披着麻衣给樵夫的孩子讲《出师表》,有次说到"鞠躬尽瘁"时突然哽咽,孩子们看见先生转身对着崖壁痛哭。
他白天靠给人算卦换些糙米,夜里总梦见临安城破那日,太皇太后谢道清抱着五岁的小皇帝向伯颜投降。
最锥心的是福建行省参政魏天佑找上门那日,他捧着元世祖的诏书,说只要肯出山当官就能赎回被俘的族人。
谢枋得最终被铁链锁着押往大都时,在建阳后山堂的墙上用炭笔写了首绝命诗。
经过悯忠寺看见曹娥碑那刻,他忽然平静下来,碑文里投江寻父的十四岁少女,比满朝降臣更有资格入忠烈祠。
绝食第五天清晨,狱卒发现已经骨瘦如柴的他面朝南方跪着,怀里紧攥着半块发霉的麦饼,那是他留给可能尚存人间的族人的最后口粮。
二十年后,谢定之带着父亲的骨灰回到弋阳老家,发现雷打石的坟茔旁长满了野梅。
有牧童在废墟里捡到半块铜印,上面"江西招谕使"五个字早被马蹄踏得模糊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