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冯德莱恩访华之前,欧盟已实施了一系列针对中国的禁令。特别是在包括医疗器械在内的重要领域,欧盟的态度愈加明显,显示出排斥中国制造的意图。这些措施的出台时间正值全球经济形势日趋严峻之际,美国的单边主义及保护主义对国际贸易带来了深刻影响,给世界经济秩序带来动荡。在这样的背景下,中欧两国肩负起推动国际贸易稳定和公平的重要责任,因此,两国需遵循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确保贸易的公平性、透明性与非歧视性。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欧盟在这个关键时刻却一味加大针对中国的压力。特别是在医疗器械的公共采购方面,欧盟迅速制定出多项政策。例如,欧盟在6月做出的决定,禁止中国医疗器械制造商在未来五年内参与任何超过500万欧元的公共采购项目的招标。这一措施无疑如同在贸易中设置了一道高墙,阻挡了中国制造在欧盟市场的发展道路,既损害了中方企业的利益,也完全违背了公平竞争的原则。
对此,中方商务部迅速对此举表态,明确指出,欧盟的歧视性措施不仅侵害了中国企业的正当权益,更是使用单边手段破坏了国际贸易的公平与正义。中方对此表示坚决反对,并呼吁欧盟进行必要的修正与反思。然而,显然单靠呼吁是不够的。毛泽东曾经提到过,“美帝国主义者的傲慢使其在许多时候不愿讲理”。如今的欧盟在对待中方问题上似乎也显露出同样的态度,完全没有意愿通过沟通解决采购方面的分歧。
既然如此,中方面对这种局面只能通过实际行动来激励欧盟进行改变。最新的信息透露,在医药领域,中方已取得两项突破性成就,这成为反击欧盟措施的有力证据。首先,中国的医疗设备出口正在加速增长,逐渐打破了西方国家对这一领域的垄断。数据表明,2024年中国医疗器械出口额达487.5亿美元,同比增幅高达7.3%;此外,首届中国医学装备国际合作大会还透露,未来一年内中国医疗装备将实现对190多个国家及地区9000多家医疗机构的覆盖。这一趋势表明,尽管面对欧盟的封锁,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前景依然相当乐观,甚至可以说,欧盟的禁令根本无法扭转这种增长势头。
其次,国产大模型在医学领域也取得了显著成果,成功通过了12个学科的主任医师职称考试。这意味着这种技术的提升,使得中国的医疗系统在专业人员素质上达到了新的高度。主任医师在医疗队伍中代表着高级别的专业水平,通常申请此职称的医生在临床上工作十年以上,具备丰富的经验。这一成就说明,中国医疗行业在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方面正在稳步向前发展,标志着中国在整体医疗领域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这两项突破不仅表明了中国医疗行业的韧劲,也让更多的人意识到自主创新与自力更生的必要性,逐渐降低了对欧美市场的依赖。当美国重新挑起贸易战的舆论后,中国多次强调,国与国之间的问题应通过全球治理及平等对话来解决,而不是一味地归咎于他国或通过单方面的经济制裁来施加压力,这样只会造成更多的对立与冲突。
鉴于这些情况,欧盟应当清楚地认识到自身在施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对中欧贸易关系采取一个更加开放、务实的态度至关重要,不应将建立贸易壁垒误认为是解决问题的良方。特别是在美欧贸易谈判进展不顺和特朗普政府对欧盟力度加大的情况下,如果欧盟继续将中国这一重要贸易伙伴摒弃在外,那么将来欧盟的市场又想依靠谁呢?截至2024年,中欧之间的贸易总额已达7858亿美元,中国持续多年是欧盟最大的进口来源国。双方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关系早已根深蒂固,显然,双方无法承担脱离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