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为乌军作战的“俄罗斯志愿军”在库皮扬斯克前线被俄军击毙,其中一名毙命的是俄军逃兵米哈伊尔·帕夫洛夫。此人在2023年主动向乌军投降,此后经常在乌克兰宣传节目中出现。 帕夫洛夫的人生轨迹堪称荒诞。2023年,他还是俄军序列里的一名普通士兵,却在一次冲突中举了白旗,成了乌军的俘虏。按常理,战俘的日子本该低调,他却反其道而行之。乌克兰的电视节目里,他对着镜头控诉俄军“暴行”,讲述自己“弃暗投明”的“心路历程”,成了乌方手里的“活道具”。那时的他或许没料到,自己的结局会是倒在同胞的枪口下。 这群“俄罗斯志愿军”的来头并不简单。他们名义上是由反俄人士组成的武装,实际上归乌克兰国防部情报总局直接指挥。以前,他们的任务更像是“敌后游击队”,偷偷摸摸越过俄乌边境,在俄罗斯境内搞点渗透袭击,炸个仓库、袭个哨所,以此制造恐慌。那些日子,他们躲在暗处,靠着出其不意刷存在感。 但战场局势变得太快。乌军在多条战线陷入兵力短缺,连后方的预备役都快抽光了。没办法,这群“志愿军”被拉到了正面战场,派往哈尔科夫州的库皮扬斯克、沃尔昌斯克、利普齐一带。这些地方正打得胶着,俄军的炮弹跟下雨似的,乌军的阵地每天都在收缩。把他们往前线推,与其说是信任,不如说是逼到份上的无奈之举——毕竟,用“俄罗斯人打俄罗斯人”,在宣传上还能赚点噱头。 可真到了硬碰硬的时候,这些“志愿军”的短板暴露无遗。他们没受过正规的大规模阵地战训练,以前玩的是偷袭,现在要跟俄军的装甲集群对轰,纯属以卵击石。俄军对这帮“叛徒”也没手软,炮弹瞄准了就往死里砸。帕夫洛夫所在的小队刚进入阵地,就被俄军的无人机盯上了,紧接着就是一通炮火覆盖。 硝烟散了之后,阵地上只剩下扭曲的残骸。帕夫洛夫身上还穿着乌军的迷彩服,胸前的标识被弹片撕开个大口子。他手里的步枪摔在一边,枪管都弯了。旁边躺着的几个“战友”,有的是从俄罗斯境内逃出来的反对派,有的是被乌军俘虏后“策反”的士兵,如今都成了这片土地的一部分。 消息传回乌克兰,宣传机器默契地保持了沉默。曾经被捧为“正义使者”的帕夫洛夫,就这么悄无声息地消失了。没人再提他的“壮举”,也没人解释为什么把这群非正规军派去当炮灰。前线的指挥官只在战报里提了一句“某志愿部队完成战斗任务,伤亡惨重”,轻描淡写得像在说一件小事。 俄军那边倒是把这事捅了出来。他们在战报里特意点了帕夫洛夫的名字,还附上了现场照片。“这就是背叛者的下场”——字里行间满是警告。对俄军士兵来说,看到曾经的同袍倒戈后落得这般结局,心里的震动可想而知。 库皮扬斯克的这场厮杀,就像俄乌冲突的一个缩影。两边都打红了眼,能用的力量全用上了。那些被推到前线的“特殊部队”,不过是棋盘上随时可以牺牲的小卒。帕夫洛夫们以为自己选了条“出路”,到头来却发现,在这场看不到头的战争里,他们从一开始就没什么选择。 战场的风还在吹,带着血腥味。帕夫洛夫的故事,很快就会被新的伤亡数字覆盖。只是不知道,在哈尔科夫州的泥土里,还有多少个类似的故事,正在被炮火掩埋。
美军疑惑地表示:“你把这也叫反潜机?”解放军则回应道:“当然是反潜机!虽然天
【12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