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大事了!俄飞机坠毁,全员遇难,机上有一中国乘客,美乌英失声。 当世界的目光还聚焦在俄乌战场的硝烟中,一场突如其来的空难,再次震撼了人们的神经。7月24日,一架载有近50人的俄罗斯安-24客机在远东阿穆尔州失事,机毁人亡,机上无一生还。这场悲剧的灰烬尚未散去,更多令人揪心的细节正在被一点点揭开。 据俄罗斯紧急情况部证实,失事飞机上共有43名乘客与6名机组成员,全部罹难,其中包括一名中国公民。这名乘客的身份尚未公开,但中国驻哈巴罗夫斯克总领馆已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机制,表示将派出工作组前往事故发生地滕达市,配合俄方开展善后。 这一消息传出后,中方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外交部门与使领馆保持密切联络,力求第一时间掌握事故详情,为中国公民家属提供支持。 整起事故发生得极为突然,毫无征兆。俄方透露,这架由安加拉航空公司运营的安-24客机,从远东城市哈巴罗夫斯克起飞,经停布拉戈维申斯克,原计划飞往滕达市。飞行过程中,飞机未发出任何故障信号,雷达上平稳运行,直到接近滕达机场时,突然失联,彻底从空中消失。 令人唏嘘的是,失事客机在第一次尝试着陆时失败,随后进入复飞程序,却在绕圈准备再次降落时与地面失去联系。俄方紧急出动搜救力量,派遣包括米-8直升机在内的搜寻编队,在滕达市周边展开全面搜索。 最终,飞机残骸在一处距离市区15公里的山坡上被发现,坠机现场深陷密林,地势崎岖,道路不通,救援人员只能采取徒步进入的方式勘查现场。 飞机残骸严重毁损,机身多处断裂,部分结构被大火烧得面目全非。俄紧急情况部表示,飞机在坠毁后出现大面积燃烧,现场火势猛烈,残骸散落范围广泛。现场图片显示,浓烟滚滚,残骸之中夹杂着旅客行李、座椅碎片等物品,惨状令人不忍目睹。 安-24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苏联设计客机,早在1958年便开始研发,1963年正式服役,1978年停产。此次坠毁的安-24飞机,于1976年首飞,服役时间已长达49年。尽管相关部门曾将其适航证书延长至2036年,但如此高龄的老旧客机仍在执行航班任务,不禁引发广泛质疑。 阿穆尔州地处俄罗斯远东边境,森林覆盖率高达73%,自然环境复杂多变,常年受风雪天气影响。其北部紧靠斯塔诺夫山脉,是一片山林密布、通信不畅的偏远区域。失事地点周围人烟稀少,地形恶劣,这也极大增加了救援难度。 事故发生后,俄罗斯总理米舒斯京迅速成立了应急处理委员会,交由交通部长尼基京负责全权指挥事故调查与善后处理。俄总统普京已获悉事故详情,不过暂未公开发表意见。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向媒体确认,总统对事故十分关注,要求彻查事故真相,确保类似事件不再重演。 俄罗斯侦查委员会已就此事立案展开全面调查,初步分析指向天气影响与飞行员操作失误。据塔斯社报道,坠机时滕达机场能见度较差,可能导致飞行员判断不准,操作出现偏差。目前,相关黑匣子搜寻工作仍在进行中,更多具体信息尚待公布。 这起空难的发生,恰逢俄乌局势持续紧张之际,俄本土再生悲剧,引发外界种种猜测。俄乌战场硝烟未散,西方持续对俄施压,乌克兰屡次对俄境内目标进行打击。在这样的背景下,这起突发空难是否仅仅属于技术故障,亦或另有隐情?不得不令人深思。 空难带来的不仅是无数家庭的破碎,更是对整个民航系统的警示。一架服役近半个世纪的老旧客机仍在运行,这一现实令人痛心。无论是俄方航空公司,还是监管机构,都有必要彻底梳理现行体系,防止类似悲剧再次重演。 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打破了远东上空的宁静,也击碎了数十个家庭的希望。逝者已矣,生者如斯。对于俄罗斯而言,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彻查真相,稳定局面,防止事态外溢;对于国际社会而言,更应理性看待事态发展,避免误判升级,维护地区稳定。 在这个充满变数的时代,任何一次事故都可能成为多米诺骨牌的起点。俄远东安-24坠机事件,是否会成为地缘局势的转折点,仍有待观察。但可以肯定的是,在片片残骸之中,埋藏的不只是生命的逝去,更是对安全、责任与和平的深刻拷问。 愿逝者安息,愿真相早日水落石出。愿类似悲剧不再重演,也愿世界多一些理性,少一些冲突。 信息来源: [1]阿塞拜疆总统称计划起诉俄罗斯,“马航客机坠毁事件查了10年,我们也准备等” 观察者网 [2]乌克兰多地遭空袭致2死15伤 莫斯科多机场取消管制 新华社新媒体
“安-24坠毁,不是事故,是普京工业噩梦的注脚。”就在普京刚刚对着镜头强调:
【5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