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长征中最年长女红军,参加长征时已是60岁高龄,1977年光荣归队时已经102岁。
杨金莲出生在1875年,四川金川县一个偏远的藏族农奴家庭,那时候还属于清朝晚期,懋功地区原是大小金川战役后的改土归流地,贫穷、动荡、封闭。 杨金莲从小便承担沉重的劳作任务,在农奴制度下的命运没有选择,生活靠得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辛劳。 年轻时,她被一个姓姜的汉族草医娶为妻子,丈夫靠行医和务农勉强维持一家生计,他们在木龙乡王家寨落脚,日子虽清苦,但一家人尚可温饱,还先后生下两女一子,日子没有波澜,平稳中透着难得的安心。 1928年,她的丈夫因病去世,这场病拖了很久,家中本就不富裕,靠草药熬着,最终还是没能挽回他的命,丈夫去世后,地租被地主收回,家里失去了全部依赖。 杨金莲年近中年,一人要抚养几个孩子,几近崩溃,她带着孩子们迁往理番县的朴头村,投奔丈夫生前的好友唐洪山,唐家接济了她们,还让孩子们读书吃饭,杨金莲为了报恩,也为了孩子有个依靠,改嫁唐洪山。 日子重新安顿下来,但生活仍是窘迫的,唐洪山的收入无法养活六口之家,大女儿姜秀英被送去地主家当童养媳,大儿子被迫去放牛,小女儿和小儿子则在农户家做杂役,杨金莲与小儿子一起为人打短工,一家人分散谋生,只为求得活路。 1935年,红军进入松理茂地区,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唐洪山成为村中苏维埃的筹粮委员,负责为红军筹集粮食,他多次进山访户,用自己的信誉换来粮食,但就在一次回程中,筹粮队遭到地方武装袭击,唐洪山被打死,杨金莲再次失去丈夫,家中再度陷入困顿。 这时她的大女儿姜秀英已被红军从地主家解救,加入红军从事藏语翻译工作,姜秀英得知母亲的境况后返回家中,带回了新的希望,杨金莲决定带着剩下的三个孩子投奔红军,那一年她已整整60岁。 部队将他们一家五口安排到不同部队担任翻译,借助他们既懂藏语又会汉语的语言优势,在藏区进行政策宣传和群众动员。 杨金莲作为红军中年龄最大的女性,参与长征,从岷江上游出发,翻雪山、走草地,过沼泽、渡激流,她在红四方面军的家属队中担任“通司”工作,帮助队伍与藏族群众沟通,讲解红军宗旨,协调粮食供给。 尽管年老体弱,她从未退缩,一路坚持到底,她背负沉重行李,随部队艰难行军,每日与年轻人一样跋涉。 长征途中,她还常帮助身体虚弱或受伤的同志,分担负重,她不曾因为年龄请求特殊照顾,也不因苦累抱怨,始终默默做着她能做的每一件事。 途中她的次子在一次侦察任务中失踪,生死不明,大儿子姜德成因在翻越雪山途中严重冻伤,不得不留在原地治疗,自此音讯全无,杨金莲一度以为两个儿子都已牺牲,尽管如此,她没有放弃,继续随部队向前行进,在陕北建立根据地后,杨金莲被调入红军总供给部工作。 长征结束后,她在延安重逢两个女儿,那一刻她已过花甲之年,脸上的皱纹刻着岁月与战火,两个女儿都成为了部队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两个儿子的情况则直到多年后才有结果,大儿子姜德成实际并未牺牲,而是在地方隐姓埋名生活多年,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重新与家人取得联系,小儿子则再无音讯。 建国后,杨金莲随组织进入北京,安排在中央直属机关修养,她在新中国成立前已是74岁高龄,组织给予她极高的待遇,让她安度晚年,她和大女儿一同生活,日常简朴却被人尊敬,1977年,她在北京安然去世,享年102岁。 杨金莲的一生,从农奴起步,跨越清末、民国、抗战,走过长征、迎来新中国,她是长征中最年长的女性战士,她的坚韧与奉献,不在于官职,而在于每一步艰难都选择前行,她为中国革命历史留下了一段厚重而朴素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