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秦穆公丢了一匹马,被岐山下的一伙农夫得到,宰杀后把肉分吃了。参与杀马吃肉的一共三百人,都被抓了起来,按律应当斩首。 消息传到雍城宫殿时,秦穆公正在看工匠新铸的青铜剑。剑身上的云纹还沾着铜屑,他用指尖蹭了蹭,听见侍卫报“杀马者已捆在殿外”,手里的剑鞘“当啷”一声磕在案几上。旁边的大夫百里奚赶紧起身:“此马是西戎进贡的千里驹,主公前日还说要骑着它去会盟,这些庶民胆大包天,若不重罚,国法何在?” 殿外的三百农夫早被捆得结结实实,草绳勒进肩膀的皮肉里,有人裤脚还沾着岐山的黄土。为首的汉子啐了口带血的唾沫,喊得声嘶力竭:“那马是自己跑下山的!我们村三个月没下雨,地里的苗全枯了,不杀它,村里的娃都要饿死!”这话刚落,就被侍卫用刀柄砸了嘴,血沫子顺着下巴滴在青砖上。 秦穆公却突然摆了摆手。他走到殿门口,看着那些缩着脖子的农夫——有人怀里还揣着没吃完的马肉干,油星子把粗麻布浸出深色的印子。他忽然笑了:“我听说吃马肉不喝酒,会伤身子。”这话让所有人都愣了,连百里奚都张着嘴说不出话。没等众人反应过来,秦穆公已经让人搬来十坛酒,“给他们松绑,每人灌三碗酒,再让他们把剩下的马肉带回家。” 农夫们捧着酒碗,手都在抖。有人以为是断头酒,闭着眼往下灌,烈酒烧得喉咙疼,眼泪却跟着涌出来——活了一辈子,没见过杀了君王的马还能喝酒的。
秦穆公看着他们狼吞虎咽的样子,对百里奚说:“一匹马而已,死了能再找;可三百条人命没了,人心就散了。”他没说的是,岐山是秦国的西大门,这些农夫世世代代在山里打猎、种地,真把他们逼急了,说不定就投靠了西戎。 这事很快传遍了关中。有人说秦穆公太仁厚,也有人说他会笼络人心。可谁都没想到,这桩看似荒唐的事,后来竟成了秦国的转机。 三年后,秦穆公举兵攻打晋国,在韩原被晋军包围。眼看就要全军覆没,突然有一队穿着粗布衣的人从山坳里冲出来——他们手里的武器杂七杂八,有锄头,有砍柴刀,还有人举着削尖的木棍,却一个个红着眼往前冲。晋军的将领懵了:这些人不是士兵,拼杀起来却比精锐还狠。 混乱中,秦穆公看见为首的汉子眼熟——正是当年那个被砸了嘴的农夫。他骑着匹瘦马,手里挥着把锈剑,直往晋军阵里闯,嘴里还喊着:“主公当年没杀我们,今天该我们还命了!”那三百个农夫像疯了一样护着秦穆公的战车,身上中了箭也不后退,硬生生在晋军里撕开一道口子。 后来秦军反败为胜,还俘虏了晋惠公。庆功宴上,秦穆公给那三百农夫各赐了良田,有人捧着田契哭:“我们吃了您的马,您不仅不杀我们,还赏我们地,这辈子就是做牛做马,也得跟着秦国干。”秦穆公端着酒碗,望着窗外的岐山——那座山的轮廓在月色里像头卧着的牛,他忽然明白,比起千里驹,能让百姓愿意拼命的,从来都是那份不把人当草芥的心意。 有人说这是秦穆公的“权谋”,可权谋哪能装出来?要是他真把农夫当蝼蚁,大可以像其他诸侯那样“杀一儆百”,可他偏要反着来。春秋乱世里,诸侯们都在抢城池、抢粮食、抢良马,秦穆公却在抢人心——这或许就是秦国后来能一统天下的底气:懂得把“仇怨”变成“情义”的君王,才能让百姓把国家当成自己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