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事变后,新四军第五师15300余人的军费成了老大难。一筹莫展之际,一个逼死老

浅笑对风吟 2025-07-23 23:13:51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第五师15300余人的军费成了老大难。一筹莫展之际,一个逼死老母亲的汉奸竟然每月都会挪用日本人的200000银元给第五师充当军费。而建国后,这个汉奸仍被公审枪毙。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第五师的日子不好过。1940年那会儿,部队被打散重组,15300多人要吃饭、要打仗,可军费从哪儿来?国民党那边卡得死死的,战士们连饭都吃不饱,更别提买枪买弹药了。领导们急得团团转,但也没啥好办法。就在这节骨眼儿上,一个叫黄标的人被推了出来。他不是啥大人物,1895年出生在湖北沔阳,家里穷得叮当响,小时候还因为战乱跟妈走散了。后来被一个道长收留,学了点武艺,几年后回家一看,妈因为想他想得瞎了眼。他心里愧疚,决心好好孝顺,同时也投身革命,加入共产党,干过农民运动,还参加过抗日。 1940年,中共襄南军分区找到黄标,给他扔了个烫手山芋:假装投靠日军,去当卧底,弄情报、搞钱支援第五师。这活儿听着就不是人干的,干好了没人知道,干不好就是“汉奸”的帽子扣一辈子。可黄标没犹豫,为了部队,为了抗战,他点头了。从那以后,他过上了两面人的日子。表面上,他跟日军军官勾肩搭背,当了个“清剿大队长”,帮着日本人抓抗日分子;背地里,他每月从日军那儿挪20万银元,偷偷送给第五师。这20万在当时不是小数目,够部队吃喝、补充装备,硬是把第五师从崩溃边缘拉了回来。 这钱咋来的?黄标靠的是自己的身份。他在日军内部混得开,能接触到不少资源,挪点钱出来对他是小菜一碟。除了钱,他还干了不少大事儿,比如偷偷放走被抓的群众和新四军战士,把日军的情报传出去。这些事他干得小心翼翼,但风险也大得吓人。日军那边要是发现他搞鬼,他肯定没命;自己人这边也不知道他真实身份,照样骂他是汉奸。他夹在中间,里外不是人。 更惨的是,他妈知道儿子“投敌”后,气得受不了。1941年,老太太一怒之下自缢身亡。黄标赶回家,看到妈的遗体,家里人指着鼻子骂他,他啥也说不出来,只能憋着。这事儿对他打击太大,但他没退缩,咬牙继续干下去。抗战打了那么多年,他硬是撑到了1945年日本投降。胜利那天,他终于能喘口气,回到组织,当上了襄南军分区汉沔指挥部的副指挥。 按理说,他该有个好结局吧?可惜,事情没那么简单。因为他当“汉奸”的事太保密,知道真相的人没几个。建国后,1951年,有人翻旧账,把他当真汉奸抓起来,差点直接枪毙,后来改判了10年监禁。可惜他身体扛不住,1953年在狱中病死了,死的时候还没洗清冤屈。直到1979年,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才给他平反,承认他不是汉奸。2014年,他的遗骨被迁到烈士陵园,追认他为“抗日英雄”。这时候,离他去世都过去60多年了。 黄标这人,说起来挺复杂。他不是啥高大全的英雄,身上有血有肉,也有让人唏嘘的地方。他妈的死,多少跟他脱不了干系,这事儿搁谁身上都得愧疚一辈子。可他干的事儿,又实打实救了第五师,帮了抗战大局。那20万银元不是天上掉的,是他拿命换来的。他当卧底那几年,过的不是人的日子,天天提心吊胆,还得装得跟没事人似的。这种人,你说他坏吧,他干的事儿不坏;你说他好吧,他那“汉奸”的名声又甩不掉。 历史这东西,有时候真挺磨人的。黄标的故事搁现在看,像是个悲剧版的“潜伏”。他不是那种被歌颂得天花乱坠的人物,但他的选择和牺牲,又让人没法不敬佩。他要是没接这任务,第五师那15300多人咋办?没钱没粮,仗还打不打?可他接了,自己却搭进去了一切——名声、家人,最后连命都没保住。建国后那场公审,估计也是糊涂账,有人没搞清真相,有人可能压根不想搞清。这么个人,就这么不明不白地走了。再想想那20万银元,搁当时那是多大一笔钱啊!第五师上上下下15300人,靠着这钱撑过了最难的日子,战士们能吃饱饭,能拿着枪上战场,这背后全是黄标的功劳。可他呢?没捞到啥好名声,连个清白都等了几十年才还回来。历史这玩意儿,有时候真不公平,干活儿的出力最多,挨骂的也最多。

0 阅读:108

猜你喜欢

浅笑对风吟

浅笑对风吟

关注我,一起看一看人间万千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