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东最近在餐饮领域的新动作,引发了不少人的猜测。他旗下的“七鲜小厨”正式开门迎

小斌斌说科技 2025-07-23 21:19:52

刘强东最近在餐饮领域的新动作,引发了不少人的猜测。他旗下的“七鲜小厨”正式开门迎客,这次动作的特别之处,并不完全在于新开了一家店,而在于店里亮出了一张科技牌——整个后厨,24小时无死角直播给所有人看。镜头扫过,最抓人眼球的是那些代替厨师挥舞锅铲的机器:一排排炒菜机正有条不紊地工作着。

这些炒菜机哐当哐当地运转,背后藏着刘强东团队想解决的核心问题。首要目标,直指长久以来困扰外卖餐饮的卫生痛点。头发丝、不明异物?在机器操作的流程里,这些人工操作难以完全避免的“惊喜”,被隔绝在密封的操作环境之外。

食材的投放、调味料的添加、翻炒出锅,每一步都在程序设定和机械臂控制下完成,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手的直接接触。这种透明化操作,配合直播监控,相当于把后厨的“黑箱”彻底打开,晒在阳光下,试图重建消费者对“看不见的厨房”那点脆弱的信任。

其次,这步棋显然也瞄准了餐饮业沉重的成本大山。人力成本在餐饮运营里占比不小,尤其是在大城市。熟练厨师工资高、流动性大、管理不易。炒菜机的引入,大幅削减了对这类核心人力的依赖。

一个操作员可能就能看管好几台机器,从洗切到烹炒,自动化程度越高,所需人手就越精简。省下来的人工成本,理论上就有了让利空间,让消费者拿到手里那碗饭,价格能实在些。同时,机器不知疲倦,稳定性远超人工,出餐速度和一致性自然提升。十几台机器火力全开,正好匹配外卖订单集中爆发时的海量需求高峰,避免顾客因等太久而流失。

当然,质疑声紧随而来。最大的靶子,就是那虚无缥缈却又深入人心的“锅气”。很多人觉得,机器炒出来的菜,味道再精准,也少了点烟火气,少了点厨师手掌锅柄、凭经验掂量火候带来的那种“灵魂”。这种对传统烹饪技艺的眷恋,情感上完全可以理解。

不过,反驳的声音同样有力。想想刚过去不久的北京冬奥会,运动员餐厅里忙碌的也是这些炒菜机器。全球各地的运动员,口味各异,训练强度大,对食物的安全、营养和供应稳定性要求极高。炒菜机在那种高压、高标准的国际场合成功完成了任务,没听说谁抱怨“没锅气”而食不下咽。

老外们吃得“嘎嘎香”的画面,多少能证明一点:在卫生、效率、口味稳定这些硬指标面前,所谓的“锅气”并非不可替代,甚至并非所有食客的核心追求。对于忙碌的上班族点份外卖,干净、快捷、味道过得去且价格实在,往往比追求那玄乎的“烟火气”更实际。

“七鲜小厨”这次直播厨房、力推炒菜机的做法,更像是一次大胆的宣言。它试图用科技的力量,重塑餐饮,尤其是外卖后厨的标准。当人力成本日益高企,当食品安全信任屡受挑战,标准化、自动化、透明化,就成了破局的方向。

机器炒菜,味道或许少了点人情味,但它能提供的是更可控的卫生、更稳定的品质、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效率。这不仅仅是换口锅那么简单,它是在尝试改变餐饮生产的底层逻辑——从依赖个体厨师的经验手艺,转向依赖可复制、可监控的工业化流程。

未来会不会遍地都是炒菜机?现在还不好说。传统餐馆追求独特风味和体验的,厨师掌勺的地位依然稳固。但像“七鲜小厨”这样主打效率、卫生、性价比的外卖或快餐模式,炒菜机很可能成为主流配置。它代表了一种趋势:科技正加速进入厨房这个最后的“手工堡垒”。

当消费者通过手机屏幕,能实时看到自己点的菜由干净冰冷的机器臂翻炒出锅,他们对“吃饭”这件事的理解和期待,或许也在悄然改变。这场后厨的透明革命,才刚刚拉开序幕。它不保证每道菜都有灵魂,但它承诺每一口都更安全、更可预期——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这本身,或许就是一种新的“滋味”。

0 阅读:39

评论列表

111

111

2
2025-07-23 23:00

干倒商场之后,开始干倒厨师了?

嘴强王者 回复 07-24 06:31
下一步干倒外卖骑手,机器人送就是了

小斌斌说科技

小斌斌说科技

欢迎大家给我点赞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