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媒体很愤怒,因为他们认为:中国只占了这条河30%-35%的上游面积,但下游65%-70%的水都流到印度了,凭啥中国能随便建水电站? 印度媒体的说法存在偏差,中国境内流域面积虽仅占30%,但因靠近喜马拉雅山脉的冰川融水和降水集中区,实际贡献了整条河流近一半的水量。
此外,印度段河流主要依赖季风降水,而旱季水源几乎完全依赖中国上游来水,因此若中国完全截流,印度将面临严重缺水问题。
但现实情况是,中国已建成的藏木水电站等水利设施(如2014年投运的)并未造成下游断流,印度此前的担忧并未成为现实。
印度东北部几亿人依赖跨境河流的水源生活,但他们对上游的中国存在"断水"的担忧,实际上,印度自身水利设施老化导致近40%灌溉用水因管道渗漏流失,却更倾向于将问题归咎于中国,虽然联合国《国际河流使用公约》可调节国际河流争端,但中印均未签署该协议。
中国在上游修建的水库在雨季能有效拦截洪水,客观上降低了印度境内的洪灾风险,这些水电站产生的清洁电力如能合理利用,不仅有助于减少碳排放,还能改善区域气候环境。
但印度方面长期存在对中国的战略疑虑,这种不信任感放大了水资源问题的敏感性,要缓解这种局面,中方可以考虑增加水电站流量数据的透明度,甚至邀请印度专家实地考察。
与此同时,印度更应着力升级本国水利基础设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从长远看,中印在水电贸易、防洪管理等领域存在合作空间,这种互利合作对双方都是更理性的选择。
印度媒体的不满看似因水资源争端而起,实则反映出中印之间深层的信任缺失,这种不信任让本可简单解决的问题变得复杂化。
中国可以采取更开放的姿态,比如主动向印度提供水文数据,甚至邀请对方参与联合监测,这样就能有效消除不实传言,而印度方面也不应一味指责,毕竟其国内水利设施老化导致的水资源浪费问题同样突出,只抱怨邻国无助于事态解决。
布拉马普特拉河完全可以成为两国合作的纽带,若能在此流域开发共同利益项目,或许能为改善双边关系创造契机,水资源本是流动的,双方也应当以更务实的态度对待分歧,通过协同管理实现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