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谢娜向包文婧借了 3 万澳元买包,事后谢娜只还了 3 万元人民币,包文倩说:“你还少还我 12 万呢!” 谢娜听到后反而说了一句话,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妻子的浪漫旅行》录制现场,阳光透过落地窗洒在展示架上,那款手工编织的包包在光线下泛着柔和的光泽。谢娜盯着它看了很久,转头问包文婧:“这包 3 万澳元,你带够钱了吗?借我周转下。” 包文婧掏出银行卡,笑着递过去:“刷我的吧,回去再算。” 她没多想,圈内朋友临时借钱很常见,何况是谢娜这样的 “大腕”。 回国后,这件事被忙碌冲淡。直到半年后,包贝尔在一档综艺里偶遇谢娜,随口提了句:“我家文婧还念叨呢,上次借你的钱……” 谢娜一拍脑袋:“哎呀,忘了!” 第二天,包文婧收到银行到账提醒,3 万元人民币。 她拿着手机愣了半天。打开汇率软件,3 万澳元换算成人民币是 15 万出头。差的 12 万,像根小刺扎在心里。 包文婧把手机递给包贝尔:“这…… 咋整?” 包贝尔皱着眉:“要不问问?”“问了多尴尬,她会不会觉得我小气?” 包文婧的手指在屏幕上划来划去。 纠结了三天,她还是给谢娜发了条信息:“上次那笔钱,汇率换算下来还差些呢。” 谢娜很快回复:“啊?我还以为差不多呢,澳元人民币不都一样是 3 万吗?” 这话让包文婧更犯难了。她拨通电话,尽量让语气听起来轻松:“不是的,3 万澳元相当于 15 万人民币呢,你还了 3 万,还差 12 万。”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传来谢娜的声音:“啊?这么多啊,我还真没算过。” 后来在一档访谈节目里,主持人提到这件事,谢娜笑着说:“要是我,就当没这回事了,朋友之间计较这个干啥。” 台下观众窃窃私语。有人觉得谢娜心大,有人觉得包文婧较真。 其实,借钱那天,包文婧的助理悄悄提醒过:“3 万澳元不少呢,要不要记一下?” 包文婧摆摆手:“都是朋友,记这干啥。” 她当时觉得,朋友间的信任比记账本重要。 可真到了差 12 万的节骨眼,信任里掺进了犹豫。她不是缺这 12 万,只是觉得不舒服 —— 自己爽快借钱,对方却连汇率都没算清就还了钱,像没把这事儿放在心上。 包贝尔劝她:“算了,下次不借就是。” 包文婧摇摇头:“不是钱的事,是觉得心里有点堵。” 这件事很快在圈内传开。有艺人私下说:“借钱就得明明白白,不然还不如不借。” 也有人觉得包文婧小题大做:“谢娜可能真是忘了,又不是故意的。” 后来,谢娜还是把剩下的 12 万还了。包文婧收到钱那天,给谢娜发了条信息:“不好意思啊,之前催你。” 谢娜回了个笑脸:“该的该的,是我没注意。” 表面上,两人还是和以前一样。但再一起录节目时,包文婧遇到谢娜想借钱买东西,会笑着说:“我手机限额了,你刷自己的吧。” 这件事之所以被热议,是因为它戳中了很多人的经历。朋友间借钱,往往抹不开面子算太清,可一旦出现纰漏,心里的疙瘩就很难解开。 就像有人说的:“朋友借钱,要么不借,借了就别指望对方一定懂你的难处;要么就提前说清数目、汇率、还款时间,免得事后尴尬。” 谢娜那句 “我不会提醒对方”,或许是觉得朋友该大度,但忽略了一点:每个人对 “大度” 的承受力不同。对有些人来说,12 万是小数目,可对更多人来说,那是需要认真对待的数目。 金钱从来不是衡量友情的标准,可处理金钱的方式,却能看出一段关系的成熟度。清楚的账目,不是斤斤计较,而是给友情加上一层保护壳 —— 让帮忙的人不委屈,让借钱的人不疏忽。
一次,谢娜向包文婧借了3万澳元买包,事后谢娜只还了3万元人民币,包文倩说
折月煮酒煎茶
2025-07-23 14:38:02
0
阅读:67
用户11xxx72
少还12万凭啥不提?谁当那冤大头?大度得是你对别人大度,而不是要别人对你大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