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年,林风眠母亲被族人抓去“沉塘”,年仅7岁的他抓起菜刀就冲向了人群,大声怒吼:“谁敢欺负我母亲,我砍死他!" 1907年的广东梅州,村口的祠堂前,七岁的林风眠死死攥着一把菜刀,站在被绑起来的母亲面前,刀锋闪着寒光,他满脸通红,眼睛里布满血丝,身后围着满村的族人。 那一刻,他像一只被逼到绝境的小兽,挺着瘦小的身躯,挡在母亲和冷漠的人群之间,他的这场举动,震住了族人,也改变了他的一生。 林风眠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父亲是个靠给人刻墓碑糊口的石匠,手有残疾,脾气古怪暴躁,母亲是家里花钱从苗乡买来的,性格温顺,在这个家里过着没有尊严的日子。 林风眠出生时,身体羸弱,接生婆和父亲都认为这孩子活不长,差点被当场丢弃,是母亲拼了命才将他抢了回来,抱在怀里,用微薄的生活和全部的心血把他养大。 母亲常带他去村里的染坊,染缸里翻腾的颜色和晕开的图案,让小小的林风眠着了迷,母亲站在染缸边,洗布、拧布,手上染着斑驳的颜色,衣服上也总带着一股染料的味道。 他在染坊的泥地上,用木棍画下看到的颜色和母亲的身影,母亲的身旁成了他童年里唯一的亮色。 染坊的老板是个外乡人,年轻,见识也比村里人大,母亲和他往来多了,传出了闲话,村里向来讲究族规,风言风语没过几天就酿成了祸事,母亲被族人捆了,押到祠堂,说她坏了家风,要按规矩“沉塘”。 七岁的林风眠看着母亲被人五花大绑,心里像火烧一般,冲回家抓起剁菜的刀,跌跌撞撞地跑出来,站到了祠堂当中。 他个头小,声音却震耳,族人一时间竟没人敢上前,大人们议论纷纷,脸上都带着复杂的神色,最后,母亲虽然逃过了被沉塘的下场,却被族人逐出村子,连夜被送走。 林风眠再没见过母亲,村里人都说她被卖去了山那头,他回到家,找遍每一个角落,也再没见过母亲留下的衣物或影子。 这件事像一道印在心上的伤疤,成了他心里永远的痛,林风眠天天想着母亲能回来,常常一个人跑到染坊,坐在空空的院子里发呆,他开始用画记录下母亲的模样。 他的第一幅卖出去的画,是九岁时画的《松鹤图》,村里人看了都说稀奇,八岁上私塾,十五岁考上梅州中学,老师发现了他的天分,鼓励他去画画,他的美术老师常说,他的线条有灵气,画中的人物有神。 1919年,林风眠考进了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不久后加入了留法勤工俭学的行列,他登上开往法国的邮轮,身上只有几块钱,心里装着画和未尽的心事。 他先在蒂戎学素描,后来进了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师从名师哥罗孟,白天打工,晚上画画,他的画常常一画就是通宵,法国的美术馆和画室成了他生活的全部。 在法国,他的作品第一次参加画展就引起了注意,1924年,斯特拉斯堡的画展上,他展出了四十多幅作品,一幅名叫《摸索》的大画,将历史上的名人画在同一画面上,展示了他对命运的思考。 蔡元培曾夸他,这幅画有思想,也有技巧,那年,他失去了妻子罗拉和刚出生的孩子,罗拉是奥地利人,是他在法国认识的,学化学的姑娘,妻儿去世后,他亲手为她们刻了墓碑,心里留下了更深的伤痕。 回国后,林风眠二十七岁,成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的校长,他提出要把西方的艺术理念和中国的传统美学结合,推动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他请来了齐白石教学生,开放画裸体模特的课堂,引起不少争议。 他不在意流言,坚持要办真正有生命力的艺术教育,后来因为得罪了军阀,他离开北平,转往杭州创办国立艺术院,也就是后来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 他带着学生组织展览,推动新艺术的传播,虽多有波折,但教出了不少后来成名的大画家,他的画,常常融合了西方的色彩与中国的水墨线条,表现孤独、忧伤、沉思。 画中的仕女、戏台、鸟儿,常带着淡淡的愁绪,像是他对母亲的怀念,也是他对人生的体悟。 晚年的林风眠定居香港,依然天天画画,画中的西湖,仕女的眼神,依旧带着柔和的忧郁。 1991年,九十一岁的他在病榻上去世,身边放着未完成的《仕女图》,人们说,他到最后一刻,手里还攥着画笔,他用一生,守护了自己的画,也守住了那个七岁时举刀护母的勇气。
1907年,林风眠母亲被族人抓去“沉塘”,年仅7岁的他抓起菜刀就冲向了人群,大声
品古观今呀
2025-07-23 14:31:55
0
阅读:91
天不下雨是多云
浸猪笼是她应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