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日本改口了,从“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变成了“台湾有事,自求多福”。[凝

优优谈过去 2025-07-23 12:07:21

近日,日本改口了,从“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变成了“台湾有事,自求多福”。[凝视] 最近日本政府对台政策出现明显转变,三年前,时任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曾公开表示“台湾有事等同日本有事”,引发广泛关注。 如今,据多家日媒报道,日本外务省已通知在台日企制定独立撤离预案,不再承诺政府层面的集体撤侨安排。 这种转变并非空穴来风。2024年8月,日本防卫省发布的《防卫白皮书》虽然仍将台海局势列为“重要关切”,但删除了此前“积极介入”的表述。 同年11月,日本经团联发布的企业调查显示,超过60%的在台日企已开始评估撤离方案。 军事实力对比是促使日本调整立场的重要因素,根据美国国防部2024年度《中国军力报告》,解放军已列装8艘055型驱逐舰,而日本海上自卫队仅有2艘同级别的摩耶级驱逐舰。 在五代机数量上,中国歼—20已超过200架,日本F—35仅有42架。 更直观的对比来自实战化演练,2024年5月的东部战区联合演习中,解放军出动战机超过100架次,军舰40余艘,展示了72小时内完成战役级部署的能力。 相比之下,日本自卫队同期的离岛防卫演习仅动用了不到20艘舰艇。 经济因素同样不容忽视,日本贸易振兴机构2024年1月数据显示,中国连续15年保持日本最大贸易伙伴地位,2023年双边贸易额达3199亿美元。在华日企约3。2万家,直接雇用人数超过1000万。 具体到企业层面,丰田汽车2023年在华销售194万辆,占其全球销量的17.8%。索尼PlayStation业务中国市场贡献了28%的营收。村田制作所、京瓷等电子元器件巨头,对华业务占比更是超过40%。 台湾市场虽然重要,但体量有限,2023年日台贸易额仅为718亿美元,不到中日贸易额的四分之一。更关键的是,在台日企70%的原材料和零部件需要从大陆进口,供应链高度依赖大陆市场。 国际态势的变化也影响着日本的判断,2024年6月的G7峰会上,当日本提议在联合声明中加入“台海和平稳定”相关表述时,德国、法国明确表示应“避免挑衅性措辞”。同年9月的东盟峰会上,10个成员国一致重申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韩国的立场转变尤其值得关注,2024年4月,韩国外交部明确表示“韩国政府坚定奉行一个中国政策,这一立场没有改变”。这让日本在东亚地区更加孤立。 日本国内民意也在发生变化,2024年10月NHK民调显示,68%的受访者反对日本军事介入台海事务,创下历史新高。冲绳县更是有超过80%的民众反对美军基地扩建,担心成为冲突前线。 不过,日本的政策调整并非彻底转向,2024年度防卫预算中,“西南诸岛防卫强化”项目经费增加了23%,达到创纪录的8700亿日元。石垣岛、宫古岛的陆基反舰导弹部署仍在推进。 美国因素始终是关键变量,2024年7月美日“2+2”会谈后的联合声明中,仍然包含“台海和平稳定重要性”的表述。但相比2022年的措辞,明显更加谨慎和模糊。 日本企业界的行动往往领先于政府表态,松下、日立等大型制造企业已经开始将部分高端产能从台湾转移到东南亚或日本本土。这种“用脚投票”反映了商界对风险的真实评估。 台湾方面对此反应复杂,一方面继续强调“台日友好”,另一方面也不得不承认日本立场的微妙变化。2024年11月,台湾地区领导人在接受日媒采访时,罕见地没有提及“共同价值观”等惯用词汇。 展望未来,日本在台湾问题上可能继续保持“战略模糊”,既不会完全放弃与美国的同盟关系,也不会冒险直接挑战中国的核心利益。这种平衡术能维持多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美关系的走向。 对中国而言,日本态度的微调是积极信号,但远未到可以放松警惕的时候。继续增强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威慑能力,仍是确保台海和平稳定的根本保障。 你认为日企大规模准备撤离预案,主要是出于经济考虑还是安全因素?如果你是在台湾的日企高管,会选择继续观望还是尽快调整布局?   信源: 《金融时报》

0 阅读:0
优优谈过去

优优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