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爆料:法航母在南海追逐中国潜艇?结果碰上中国40艘军舰懵了 今年7月,法国海军的“戴高乐”号核动力航母,在南海经历了一场足以载入现代海军教科书的对峙。 这艘航母肩负着代号“克莱蒙梭-25”的重大任务,被法国媒体渲染为冷战后对印太地区“最具分量”的战略部署,其雄心不止于展示远洋作战能力,更盘算着推销“阵风”战机和潜艇。 法国人的自信,很大程度上源于航母上那套先进的AI作战系统。 这套由四个数据中心构建的系统,号称能实时分析洋流、水温,精准预判中国潜艇的伏击位置,甚至模拟出三百多种拦截方案,规划最优航线。 法军设想的是一场由技术主导的“非接触式”示威,一场AI猎杀潜艇的好戏。 可是,当“戴高高乐”号编队信心满满地从吕宋海峡驶入南海北部时,现实的剧本并未按法方设想的那样上演。 起初,一艘中国的054A型护卫舰贴了上来,法国人只当是常规伴航。 他们不知道的是,一场针对其技术自信的全面检验,已经悄然拉开序幕。 当法国航母试图追踪一艘中国潜艇时,对方并未慌乱,而是巧妙利用南海复杂的海底地形,灵活变换航行姿态与深度,轻易甩开了初步追踪。 就在法军的AI系统还在埋头重新计算潜艇去向时,中国的反制力量已如潮水般涌来。 从中国潜艇察觉被追踪,到多达40艘中国军舰完成对“戴高乐”号编队的合围,整个过程仅用了短短15分钟。 那一刻,“戴高乐”号的雷达屏幕上,只剩下了挥之不去的密集光斑群。 超过30艘中国军舰将法国编队牢牢锁定,连续48小时,法军都未能摆脱定位跟踪。 更让法军头疼的是,他们的通信频道遭遇了强烈的电磁干扰,舰载雷达收到大量假信号,而舰载机也因中国电子战飞机的压制,连起飞窗口都找不到。 法国人寄予厚望的AI系统,在对手全域感知、多维压制的体系化作战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细节是,当航母已被重重包围后,这套AI系统竟还在“建议继续追击”,暴露了其脱离实战的理想化缺陷。 它没能理解,自己面对的是一个由永暑礁到美济礁的雷达阵列、反舰导弹群和空海协同链路构成的防御闭环。 除了体系上的代差,硬实力的差距也同样现实。 “戴高乐”号4.25万吨的体量,本就小于中国的山东舰;其由核潜艇改造的动力系统,航速仅25节,而山东舰编队的巡航速度可达31节。 法国引以为傲的“阵风-M”舰载机,其区域技术神话也在此前印巴冲突中,被巴基斯坦的歼-10CE所打破。 中方的反制策略更是沉默而高效。 山东舰全程伴航,却关闭主动通讯;歼-15战机高频次起飞,但严守空域边界,不给对方任何口实。 这种精准的压力,让“戴高乐”号舰长在内部简报中坦承:“我们所有的机动空间均被预判。” 中方军舰的部署极具章法:驱逐舰堵住退路,护卫舰封死两侧,电子战舰则瘫痪指挥系统,法军所有可能的规避路线,都处于中方火力打击范围之内。 这场南海的遭遇,让法国的战略信誉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尽管法国军方在记者会上坚称“达成战略监视目标”,但其媒体发布的画面,却只敢保留中国军舰模糊的远景。 在法国国会质询现场,反对党议员更是直接发难:“我们花了12亿欧元升级的AI战斗系统,为何连自己的导航路径都被对手预判了?” 在国际层面,法国拉拢印度的企图并未奏效,印度在联合演习后并未承诺军购。 当英国的“威尔士亲王”号航母临时改道澳大利亚时,执意闯入南海的法国,最终体会到“存在感从来不等同于话语权”的冰冷现实。 中方的回应是多维度且坚决的。 军事上,轰-6K挂载鹰击-12反舰导弹现身黄岩岛附近,迫使“戴高乐”号迅速后撤200海里;经济上,中国商务部随即启动了对法国部分进口白兰地的反倾销调查;外交上,中方仅以一句“反对域外势力破坏《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定调,态度清晰而强硬。 这件事也折射出法国对华政策的矛盾心态:既想分享中国市场的经济红利,又试图通过军事行动在地缘政治上施压。 中国的应对则明确划出了红线:经济合作欢迎,但军事挑衅绝不容忍。 当“戴高乐”号最终绕道琉球群岛黯然返航,这次对峙的意义已远超一次军事行动的胜负。 它打破了西方长期以来“技术优势万能”的迷思,证明了单一的技术长板,在拥有完善作战体系的对手面前,很难真正奏效。 在后AI时代的海洋博弈中,仅凭局部技术优势就想撬动大国棋局,这条路还走得通吗? 而各国在与一个决心和能力都日益增长的中国打交道时,又该如何调整策略,以避免下一次代价高昂的“实力误判”呢? 参考:法国海军:戴高乐号航母在亚太遇到40艘中国军舰和山东舰——观察者网
英媒爆料:法航母在南海追逐中国潜艇?结果碰上中国40艘军舰懵了 今年7月,法国
经略简料
2025-07-23 11:19:1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