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6月,西安农民正在地里忙碌,突然看见一架战机低空掠过,还未等他们反应过

梦里水乡谣轻 2025-07-23 10:22:12

1977年6月,西安农民正在地里忙碌,突然看见一架战机低空掠过,还未等他们反应过来,两枚导弹从天而降,而战机也径直掉落农田......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7年6月19日,西安某地,一声巨响划破了闷热的夏日,一架摇摇晃晃的战机,机腹下还挂着两枚导弹,竟直直地朝着农田俯冲下来。 还没等挥汗如雨的农民们反应过来,战机在麦田上空抛下导弹,随即一头扎进地里,断成两截。 万幸的是,导弹没炸,飞机也没起火,当人们冲过去,从扭曲的座舱里拽出一个浑身是血的飞行员时,他却挣扎着关心,飞机有没有伤害到老百姓。 短短一句话,让现场所有人瞬间红了眼眶,这位飞行员叫王冠扬,从他驾机起飞到坠落,不过15分钟。 而他驾驶的是我国第一款能飞两倍音速的歼-7战斗机,它虽然早已定型,但技术改进从未停止。 王冠扬的任务,就是试飞,试飞员这个行当,听上去风光,但却处处藏着危险,他们的工作,就是要把设计师图纸上的“可能”,用一次次搏命飞行,变成现实中的“可靠”。 当天上午8点53分,王冠扬驾驶全新的歼-7挂弹起飞,任务是测试导弹在高空高速飞行时对机身的影响。 飞机爬升到8000米高空,一切顺利,可就在他完成一系列动作,收小油门准备下一步时,意外发生了。 一声巨响从机身下方传来,飞机剧烈抖动,发动机转速表指针直往下掉,座舱里瞬间弥漫开浓烈的煤油味。 王冠扬心里一沉,顿感不好,他立刻向地面报告,得到的指令是:稳住飞机,滑翔回场,必要时可以跳伞。 然而,如果选择跳伞,飞机连同上面所有宝贵的测试数据,就会摔成一堆废铁,他选择了另一条路:迫降,他要保住这架飞机,为后续研究留下第一手资料。 地面指挥部明白了他的决心,立刻清空空域,通知所有救援力量一级戒备。 然而,飞机的下坠速度远超预期,转眼就掉到了1000米,王冠扬没有慌乱,立刻锁定机场旁边的农田为迫降场,并决定不放起落架,直接用机腹接地。 可新的问题又来了:飞机上还挂着两枚导弹,为防止落地时爆炸,他紧急请示后,将两枚没有点火的导弹投向了无人区。 就在他对准麦田,以为万无一失时,前方赫然出现了一个村庄!为了绕开村子,他冒着飞机失速翻滚的风险,猛地拉杆转向。 刚躲过村庄,一根高压线又横亘在眼前,旁边还有正在干活的农民,在这紧急时刻,王冠扬几乎是凭着本能向左推杆,将飞机强行拉平。 最终,这架歼-7在麦田里冲出一条171.2米长的沟壑后,停了下来,机身断裂,离机场跑道仅1500米。 飞机虽然毁了,但主体结构和珍贵的仪器数据保住了,更重要的是,工厂、村庄、村民,无一伤亡。 当王冠扬被救出座舱前,他做的最后一件事,是按下了驾驶舱里的领航时钟,时间,永远定格在了9时08分,从起飞到迫降,15分钟,他跨越了生死。 事后检查,他腰椎粉碎性骨折,骶骨震裂,然而仅仅一年后,这位英雄就再次重返蓝天。 空军党委授予他“雷锋式的飞行员”荣誉称号,王震副总理也亲自到医院看望,称赞他是“英勇的模范的飞行员”。 对于那一代军人来说,职责和使命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准则。 所谓“人民至上”,在他那里也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那个不能被撞到的工厂,那个必须绕开的村庄,和那几个在田里干活的农民。

0 阅读:62
梦里水乡谣轻

梦里水乡谣轻

梦里水乡谣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