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曼巴”!1968年,上海名校医学生听从国家号召,来到了最远的玛曲阿万仓,谁知,当地的牧民根本不相信他的医技,他没有气馁,而是用一件件事实证明,不仅挽救了无数牧民的生命,还娶了漂亮的藏族妻子,生养四个孩子,还都继承父业,扎根草原一辈子!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很多年轻人眼里,上海滩意味着前途和机遇,可1968年,上海第一医学院的毕业生王万青,却做了一个让所有人看不懂的决定。 他放弃了上海,一头扎进了甘南藏族自治州,在玛曲草原深处的阿万仓乡落了脚。 这地方遥远、艰苦,迎接他的不是鲜花和掌声,而是牧民们警惕的眼神,他们不懂现代医学,信的是祖辈传下来的草药和仪式,在他们眼里,这个从大城市来的学生仿佛就是一个“骗子”。 但王万青可没有放弃,他的全部家当,就是两间土房和一个血压计,起初看病全靠翻译,可这不是长久之计。 为了更好的从医,他开始了学习藏语,这对他一个汉族青年来说,挑战巨大,他把医学词汇一个一个翻译成藏文,死记硬背,慢慢摸索出怎么用最简单的话跟牧民沟通,传递关心。 草原恶劣的环境也没放过他,阿万仓天寒地冻,他刚来就因为水土不服,一连感冒了二十天,不过,身体上的难受并没有让他打退堂鼓,他还是天天出诊,用行动一点点说话。 这份犟劲,总算给他敲开了一点门缝,很快,草原上的人们开始知道他的名字,尤其是在他做了几场堪称奇迹的手术后。 一次,一个牧民肚子疼得打滚,王万青诊断是急性阑尾炎,必须马上开刀,病人和家属一听要动刀子,吓得连连摆手。 王万青没急,掰开了揉碎了跟他们解释,总算说通,就在那简陋得不能再简陋的条件下,手术成功了,牧民的命保住,这也是当地人第一次亲眼见到现代医学的力量。 而真正让他这个名字响彻草原的,是1984年那场急救,一个叫南美的10岁牧童,肚子被牛角顶穿,肠子都流了出来,送到卫生院时已经休克,连血压都测不到。 在阿万仓做这种手术根本不可能,可要是送到医院,翻山越岭好几个小时,孩子肯定早都没命。 就在这紧急关头,王万青决定亲自上场,他将自己的两张桌子拼成一个简单的手术台,冒着巨大的风险,忙活了几个小时,切掉坏死的肠管,重新接好,缝合伤口。 没想到,十几天后,南美竟然奇迹般地能吃东西,这下,整个草原都轰动了,牧民们奔走相告,冲他竖起大拇指,称赞他“草原上的神医”! 但王万青的本事,不只在手术刀上,急救是救命,可他想得更远,为了摸清牧民的健康状况,他自费组织了一次布鲁氏菌病普查。 在没有路的年代,他骑着马,花了整整三个月,跑遍了阿万仓乡每一个角落,给牧民建立了健康档案,同时他还挨家挨户给孩子们打预防针,建立门诊制度。 到了80年代中期,阿万仓的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九成牧民都有了自己的健康档案。牧民们提起他,话里话外全是对他的称赞。 可草原行医,光有技术不行,还得有股超乎常人的毅力,王万青常年一个人在方圆1000平方公里的草原上出诊,交通工具只有马和腿。 1971年,他骑马出诊时被野狗惊了马,从马背上重重摔下来,当场昏迷,等他醒来,发现自己躺在一顶藏族帐篷里,照顾他的是一位叫凯嫪的牧民姑娘。 谁知,这场意外竟成就了一段姻缘,几年后,王万青和同为本地赤脚医生的凯嫪结了婚。 从此,夫妻俩一起骑着马,走遍了草原上的每一个帐篷,成了牧民健康的守护神。 其实在1970年,为了结婚,王万青曾回上海征求父母意见,当时正值回城潮,父母眼巴巴盼着儿子回家,没想到儿子却带回来一个藏族姑娘。 沉默了足足三天,父母终于答应,为了妻子,也为了草原上离不开他的牧民,他一次次放弃了回上海的机会。 1990年后,王万青调到玛曲县人民医院,培养了大批基层医生,还把自己的临床经验写成论文发表。 2011年,他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他的奉献,也刻进了家人的骨血里,四个子女全都留在了甘肃,两个儿子更是子承父业,在玛曲县医院当了医生。 当年那个被他从鬼门关拉回来的牧童南美,如今也已是中年人,还时常带着妻儿来看望这位救命恩人,退休后,年近八旬的王万青也没闲着,依旧在草原上奔走。
“草原曼巴”!1968年,上海名校医学生听从国家号召,来到了最远的玛曲阿万仓,谁
梦里水乡谣轻
2025-07-22 17:12:57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