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种预感,印度制造的电视机快要撑不住了,不是质量不行,也不是没人买,而是拆开外壳,里面密密麻麻的零件,很多都贴着"中国制造"的标签。 印度本土电视机品牌现在卖得很火,价格便宜、功能齐全,深受老百姓欢迎,但业内人士都知道,这些电视机里60%-70%的关键零件都是从中国进口的,比如最贵的液晶屏幕、控制电视运行的芯片、电源部件等,基本都来自中国。 一位印度电视厂的老板私下说:"我们也想用印度产的零件,但要么价格贵一半,要么质量不稳定,"这就像做一道印度咖喱,最重要的香料却要从中国进口,确实有点尴尬。 这要从制造业的特点说起,中国经过40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电视机产业链,从最基础的原材料到最精密的芯片,都能在中国找到供应商,这种完整的产业链带来两个优势:一是成本低,二是质量稳。 举个例子,中国一年生产的电视机液晶屏可能比印度十年的需求量还多,这么大的产量自然能把成本压得很低,而且中国工厂经过多年积累,知道怎么把质量控制在稳定水平。 印度现在就像个刚开始学做菜的新手,虽然很想自己做全套,但有些复杂的"调料"还是得先买现成的,这不是印度不行,而是产业发展需要时间。 印度政府当然知道这个问题,他们推出了"印度制造"计划,对进口电视零件加税,就是想逼着企业多用本土零件,但效果不太理想,因为产业链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这就像你想让孩子戒掉外卖,自己做饭,但首先得教会他做饭才行,现在的情况是,印度电视机厂就像这个孩子,知道要自己做饭,但手艺还不够好。 有意思的是,这种"印度组装+中国零件"的模式反而创造了一种双赢,中国工厂拿到了订单,印度企业做出了便宜好用的电视,老百姓买到了实惠的产品,还创造了大量本地就业。 数据显示,2022年印度电视机市场增长了12%,很多本土品牌卖得特别好,这些电视虽然装着"中国心",但价格确实便宜,让更多印度家庭买得起平板电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全球化时代,想完全"自力更生"几乎是不可能的,就连美国制造的iPhone,里面也有来自世界各地的零件,关键是要在开放和自主之间找到平衡。 对印度来说,既要继续使用性价比高的中国零件,保持产品竞争力;又要慢慢培养自己的产业链,不能永远依赖进口,这就像学做菜,可以先用现成调料,但也要慢慢学着自己调配。 对我们消费者来说,其实不用太在意产品里有多少外国零件,重要的是东西好不好用、价格合不合理,毕竟,能让我们看上便宜好电视的,正是这种全球分工合作的方式。 看到印度电视机里装满中国零件,我第一个想法是:这不就是当今世界的真实写照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别想完全独立。 现在很多人喜欢说"脱钩"、"自力更生",但看看现实就知道,全球产业链早就紧密相连了,就像印度电视机,硬要全部用本土零件不是不行,但价格可能翻倍,最后吃亏的还是普通老百姓。 中国也是这么走过来的,20年前我们的手机、电脑也都是组装货,关键零件全靠进口,后来慢慢学习、创新,现在才能在部分领域实现自主,印度也需要这个过程,急不得。 我觉得最理想的状态是:各国做自己最擅长的部分,通过贸易让大家都受益,就像做一桌菜,有人负责种菜,有人擅长烹饪,有人专精调味,合作起来才能做出美味佳肴。 当然,每个国家都想掌握核心技术,这很正常,但要讲究方法,不能为了自主而自主,最后做出又贵又差的产品,印度电视机的故事告诉我们:开放合作才是正道,关起门来搞建设,最终可能事倍功半。 说到底,在全球化的今天,产品是哪国制造已经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企业能不能提供好产品,老百姓能不能得到实惠,如果一台装着中国零件的印度电视,能让印度家庭看得起、用得好,那又有什么问题呢?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我们不打印度?其实换个不一样的角度,就很容易明白了,我们如果
【7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