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清末首富盛宣怀留下1300多万两白银的遗产,折合现在约100多亿元,

旧梦谈史 2025-07-22 20:28:54

1916年,清末首富盛宣怀留下1300多万两白银的遗产,折合现在约100多亿元,一辈子不工作也花不完,谁知,1958年,他的四儿子盛恩颐,竟饿死在自家门口。

1958年的冬天,上海一间破门房里,一个老人躺在床上,身上盖的是几片破棉絮,屋外大雪纷飞,等第二天邻居推开门,发现他早已没了气息,脸色发青,肚里空空,竟然是活活饿死的。

谁能想到,这位在饥寒交迫中离世的老人,就是晚清首富盛宣怀的四儿子,盛恩颐,仅仅42年前,他父亲去世时,留下的遗产折合今天超过百亿,足够子孙后代挥霍几辈子。

这笔巨额财富,怎么就在几十年里化为乌有,甚至让继承人落得如此下场?

故事的起点,是他的父亲盛宣怀,这位清末的“红顶商人”,凭着过人的商业头脑和政治手腕,在洋务运动中风头无两。

中国第一家银行、第一条铁路、第一家电报局,背后都有他的身影,他积累的财富“富可敌国”,连胡雪岩都自愧不如,1916年盛宣怀去世,留下了1300多万两白银的家产。

他深知“富不过三代”的道理,遗嘱里写得明明白白:家产一半归入家族公产“愚斋义庄”,用作慈善和维持家族运转;另一半由五房儿子均分,而且特别强调要“动利不动本”,指望这份基业能像日本三井家族一样,传续百年。

计划看上去天衣无缝,分到各房的家产,每房足有116万两白银,一个月的利息就有4000两,在当时是不折不扣的天文数字,盛家的子孙们,坐拥上海滩成片的房产、数不清的股票和商铺股份,一场盛世繁华仿佛唾手可得。

可是,盛宣怀千算万算,没算到人心,这场家族悲剧的主角,就是他的四儿子盛恩颐,因为三个哥哥都早早夭折,他成了实际上的长子,从小被捧在手心,连名字都是慈禧太后赏的。

这份独有的恩宠,也预示了他后来的结局,盛恩颐模样周正,也留过洋,起初还像模像样地接管了汉冶萍公司等家族产业,可一旦大权在握,他骨子里的挥霍本性就再也藏不住了。

他买下上海第一辆奔驰,车牌专门挑了“4444”,谐音“死死死死”,在旁人看来不吉利,在他眼里却是独一无二的身份象征,他娶了11房姨太太,为每一房都配了花园洋房和进口轿车。

在赌场里,他更是豪掷千金,一夜之间输掉了北京路到黄河路一带的上百栋房子,即便身兼汉冶萍公司总经理的要职,他也整日躺在烟榻上批文件,过着黑白颠倒的生活,他的逻辑很简单:盛家的产业那么多,花不完的。

盛家的衰败,盛恩颐当然是主因,但时代的变化和家族内部的瓦解也脱不了干系。

1927年,一直掌管家族大局的庄夫人去世,盛家的规矩彻底崩了,没了主心骨,子孙们立刻为了分割“愚斋义庄”的公产闹上法庭,官司打了好几年,最终把这份家族基业的六成分掉,剩下的四成也被充了公。

盛宣怀苦心经营的家族根基,就这么被亲手挖断了。

外部的冲击也接踵而至,家族里相对靠谱的大房盛毓常,用分到的家产在闸北盖了360栋石库门房子收租,谁知1937年日军轰炸,一夜之间只剩下20栋,他收藏的无数珍贵字画,在日本展出期间又因“七七事变”爆发,从此下落不明。

财富,在战火面前脆弱得不堪一击。

上海沦陷后,盛恩颐的资产被查封,为了活命,他甚至跟日本人做起了毒品生意,抗战胜利,他作为汉奸被清算,财产全部没收,家族最后的特权也烟消云散,到了建国后,盛家只剩下苏州留园的一间老屋,子孙们四散飘零。

盛恩颐自己瘫在门房里,没了收入,也没人管饭,邻居都说,他那屋子,连老鼠都不愿意去,1958年的那个冬天,他终究没能熬过去,法医的鉴定结果很简单:胃里什么都没有。

一个亿万家产的继承人,最后竟死于饥饿,那些前来吊唁的盛家旧部,也只剩下一句叹息:“我们早就劝过他了。”

不过,盛家的故事也并非全是下沉的曲线,盛恩颐的儿子盛毓邮,虽然家产被父亲败光,却没有沉沦,他靠着自己的努力留学英国,后来在东京白手起家,创办了著名的新亚饭店,凭一己之力,又把盛家的名声拉了回来。

这大概就应了林则徐那句话:“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盛宣怀为子孙铺好了路,却没能给他们一副能自己走路的筋骨,盛恩颐不傻,他只是没有敬畏,更没有节制,把父亲留下的财富,当成了可以无限透支的个人账户。

说到底,财富可以靠运气挣一代,但守住下一代,靠的却是家风和品行,金山银山,填不满欲望的沟壑,给后代留下谋生的本事和做人的德行,或许比留下万贯家财重要得多,毕竟,子孙自有子孙福。

0 阅读:88

猜你喜欢

旧梦谈史

旧梦谈史

遇到每一个值得被记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