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夏天,邓颖超陪同毛主席一起接见外宾。 1965年7月,北京举办接见活动

瀚霖学史本人 2025-07-22 17:17:44

1965年夏天,邓颖超陪同毛主席一起接见外宾。 1965年7月,北京举办接见活动,毛主席和邓颖超一起接待外国客人,这次主要是亚洲国家的女宾。活动在人民大会堂进行,毛主席负责主要问候和谈话,邓颖超作为陪同,帮忙介绍中国妇女社会进步情况。客人带来礼品,讨论国际形势和合作。毛主席询问客人旅途和对中国的看法,强调和平共处。邓颖超补充中国妇女在农业和工厂的角色变化。接见持续一小时多,客人表达感谢后离开。活动结束后,邓颖超问毛主席最近有没有新诗词,因为好久没看到他的作品。 毛主席笑称会写的,到时给她看。这个互动成了后续诗词创作的起点。整个过程反映了当时中国外交活跃,毛主席常参与此类活动,邓颖超在妇女和外交领域发挥作用。这次接见不是孤立事件,而是中国对外开放的一部分,展示国家发展成就。毛主席的诗词兴趣由来已久,从年轻时就写诗,表达革命情怀。这次邓颖超的提问,像是日常交流,却引发了几个月后的回应。活动细节显示,接见注重实际交流,避免形式主义,聚焦互利合作。邓颖超的参与,体现了妇女在国家事务中的位置提升。新中国成立后,这样的接见活动增多,帮着加强国际友谊。毛主席在这些场合,总能用简单话语拉近距离。邓颖超则用具体例子说明中国变化,比如妇女参与生产。整个接见过程顺利,留下积极印象。 几个月后,毛主席在5月去井冈山重访旧地,那里是1920年代根据地起点。他观察当地变化,记录感想。这次访问激发他创作两首词。回到北京,他用两个晚上写成,修改几次。9月25日,派人送信给邓颖超,信中附上词作。信里用轻松语气说,因为她的要求,只好照办,花两个晚上没睡,写了这两首,现在请她指正,如果不对就改。两首词一是《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写重游故地,新旧对比,表达志向: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另一首《念奴娇·鸟儿问答》,用鸟对话形式,讽刺某些观点: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炮火连天,弹痕遍地,吓倒蓬间雀。怎么得了,哎呀我要飞跃。借问君去何方,雀儿答道:有仙山琼阁。不见前年秋月朗,订了三家条约。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这些词作体现了毛主席的文学才华,结合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 井冈山重访是重要事件,标志革命历程回顾。信件互动显示两人关系亲切,毛主席称邓颖超为大姐,用压迫写诗这样的玩笑话。词作没马上发表,到1976年才公开。毛主席逝世于1976年9月9日,享年82岁。邓颖超继续妇女工作和国家事务,于1992年7月11日逝世,享年88岁。这个故事从接见开始,到诗词结束,反映了历史人物的日常一面。

0 阅读:27

猜你喜欢

瀚霖学史本人

瀚霖学史本人

诉说古今历史,以古为镜,知兴替,学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