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律师”为大连暴走族发声,为开除学生鸣不平。何总有些号称专业的人士与大众就格格不入呢? 消防车鸣笛而来,一群暴走族却堵在路中央纹丝不动;大学公示开除与外国人不正当交往、有损国格的学生。 总有人跳出来说"程序不对"。每当这类事件引发全网共识时,总有几个律师模样的人站出来"普法"。 说消防车备勤时该给行人让路,说学校开除学生没有法律依据。他们握着法律的话筒,却总把声音投向最让人费解的方向。 大众愤怒的点其实很朴素:消防车哪怕只是去加油,路上的人也该下意识让开,这不是法律条文能框住的生存常识; 一个学生的行为如果真的到了"有损国格"的地步,学校的惩戒权难道不该比隐私权更有分量? 这些律师却像拿着放大镜在鸡蛋里挑骨头,他们说的每一个字或许都符合法条注释,却偏偏绕过了事件里最扎眼的是非。 有人说这是律师的职业本能,要在争议中寻找法律缝隙。 可问题在于,职业本能不能变成职业偏执。 当一个群体堵着应急通道还理直气壮时,律师不去讨论公共安全与个人权利的边界。 反而纠结"备勤"与"出勤"的文字游戏,这更像在炫耀自己的专业技巧,而非维护法律精神。 就像那个被开除的大学生,公众愤怒的从来不是学校有没有走够程序。 而是某些行为越过底线时,为何总有人用"程序正义"当遮羞布。 更值得琢磨的是这些律师的立场来源。他们既不是暴走团的委托代理人,也不是那个学生的辩护律师,却比当事人还着急发声。 这种"义务普法"总透着股刻意的叛逆——好像不站在多数人的对立面,就显不出自己的专业水准。 法律本该是社会的平衡器,当它被用来为明显失当的行为辩护时,就成了挑事的杠杆。 律师的价值从来不是在是非分明的事件里制造模糊地带。 火灾现场该先救活人还是先保护财物,校园里国格尊严与个人自由孰重孰轻? 这些问题不需要翻法条也能想明白。 真正的法律精神,是在模糊地带厘清边界,而不是在清晰的是非面前硬造争议。 当有人拿着法律条文为明显不妥的行为站台时,他们守护的或许只是自己对"专业"的执念,而非大众心中的公序良俗。 说到底,公众反感的不是律师这个职业,而是那种用专业知识消解常识、用法律条文对抗良知的姿态。 法律可以有温度,也可以有硬度,但不该有颠倒黑白的角度。 当消防车被堵在路上时,最该被讨论的不是"备勤"的定义,而是某些人对公共利益的漠视。 当学校惩戒失范学生时,重点也不该是"隐私有没有被侵犯",而是底线被突破时,社会该有的态度。 那些总在不合时宜处"普法"的人,或许该想想:法律的话筒递到手里,究竟该为谁发声? 是为了让更多人懂法守礼,还是为了证明自己总能找到与众不同的角度? 答案其实就藏在多数人的朴素判断里——那才是法律最该扎根的土壤。
当“律师”为大连暴走族发声,为开除学生鸣不平。何总有些号称专业的人士与大众就格格
锦弦弹心曲
2025-07-22 09:13:40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