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在日本学医时成绩有多差? 周树人,笔名鲁迅,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破落

历史拾遗者 2025-07-21 19:41:43

鲁迅在日本学医时成绩有多差? 周树人,笔名鲁迅,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破落人家。家里原本有点书香门第的底子,可祖父因科场舞弊锒铛入狱,父亲又久病缠身,家境一落千丈。少年鲁迅眼睁睁看着父亲被庸医折腾得撒手人寰,对中医的迷信和无能彻底失望。这份切肤之痛让他立下志向:学西医,救人命,救国家。1898年,他考进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又转到矿路学堂,接触了西方科学,觉得这才是强国之路。1902年,21岁的他拿了浙江省的官费,漂洋过海去了日本,先在东京弘文学院苦学日语,两年后考进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成了那儿的第一个中国留学生。他满脑子想着学成归国,治病救人,甚至幻想战时当军医,为国效力。 可仙台的学医路,远没他想的那么顺。1904年9月,鲁迅开始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上课,学的全是解剖学、生理学、组织学这些硬核课程。课本全是日文,夹杂拉丁文和德文术语,他刚学了两年日语,基础不牢,听课像听天书。老师讲得飞快,他抄笔记抄到手酸,还常常跟不上,笔记里漏洞百出。他的解剖学老师藤野严九郎对他挺上心,每周检查笔记,拿红笔改得密密麻麻,连标点都不放过。鲁迅也铆足了劲儿学,可语言关卡加上课程难度,实在让他吃力。1905年春,升级考试成绩出来了:解剖学59.3分,组织学73.7分,生理学63.3分,伦理学83分,德语、物理、化学都是60分,平均65.5分,在142个学生里排68位。解剖学不及格,成绩确实不算好,可这“差”得有原因。当时仙台医专课程极严,最高分也就60多分,鲁迅一个外国人,能考到这水平,其实不算太差。 可成绩单背后,还有更扎心的故事。鲁迅的解剖学59.3分,让一些日本同学看不顺眼,觉得中国人脑子不行,怀疑他成绩是作弊来的。学校黑板上还贴了告示,暗讽他考试“漏题”。这事儿让鲁迅火冒三丈,他一个中国人,孤身在异乡,顶着异样眼光,压力可想而知。更致命的打击在一次细菌学课上。那天课上放了日俄战争的幻灯片,画面里一个中国人为俄国当间谍,被日军抓去砍头,旁边围观的中国人一脸麻木,日本同学却喊起了“万岁”。这画面像根针,扎得鲁迅再也坐不住。他开始怀疑,救身体有啥用?国民精神不醒,再健康的体魄也只是给人家当“看客”。这事儿成了压垮他学医信念的最后一根稻草。 1906年3月,鲁迅决定退学。离开仙台前,他去向藤野严九郎告别,藤野送了他一张照片,背面写着“惜别藤野谨呈周君”。鲁迅接过照片,揣在怀里,回了东京。他开始觉得,救国不能只靠医术,得唤醒国民的灵魂。于是,他放下听诊器,拿起笔杆子,投身文学。这一步,彻底改变了他的路,也改变了无数中国人的思想。 回到东京后,鲁迅没闲着。他寄籍于德语学校,开始疯狂啃外国文学,尤其是俄国和东欧的小说。他觉得这些作品直面社会弊端,能启发人思考。1907年,他和弟弟周作人一起翻译了《域外小说集》,想把这些思想火花带回国。可惜,书印出来卖得不好,堆在仓库里落灰。1909年,鲁迅回国,先在杭州两级师范学堂教书,讲生理学和化学,课上他声音洪亮,学生听得认真。1912年,他到北京教育部工作,业余时间继续写文章。1918年,他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狂人日记》,用“鲁迅”这个笔名,第一次让文坛炸了锅。这篇小说撕开了封建社会的遮羞布,字字如刀,成了新文化运动的开端。后来,他又写了《呐喊》《彷徨》,篇篇直戳人心,批判吃人的礼教和麻木的国民性。他的文章像火,点燃了无数年轻人的思想。 鲁迅的老师藤野严九郎,后来也没留在仙台。1915年,他因为学历不够被东北帝国大学解聘,回了老家福井县当医生。诊所简陋,他每天背着药箱,走村串户给人看病。鲁迅一直没忘了这位恩师,把他的照片挂在书桌对面。1934年,鲁迅特意托人联系日本岩波书店,把《藤野先生》这篇文章收进《鲁迅选集》,算是对老师的纪念。藤野读到这篇文章,提笔写了回忆,字里行间满是对鲁迅的怀念。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因肺病在上海去世,年仅55岁。他的灵柩上盖着“民族魂”的旗帜,送葬的队伍从上海街头走过,万人肃立。他的文章成了无数人的精神火种,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藤野1945年在福井病逝,享年71岁,家里还留着鲁迅文章的剪报。鲁迅弃医从文的选择,乍看是个人的失败,可细想却是中国文学的起点。他的仙台经历,成绩单上的59.3分,成了他人生转折的注脚。

0 阅读:104

猜你喜欢

历史拾遗者

历史拾遗者

挖掘被遗忘的历史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