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美军俘虏了一个17岁的志愿军战士,美军用电话线把他捆住,连夜拉去领赏,然而,让他们没想到的是,就是这个小战士,把他们耍的团团转!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1年5月17日的朝鲜,山地寒气未散,昭阳江南岸的夜色格外沉重,志愿军第130团第二连在大水洞西南方向执行穿插任务,一路行军途中与美军巡逻队正面接触。 激战中,年仅十七岁的通讯员常同茂被两名美军士兵俘虏,用电话线紧紧捆住,押往后方营地。 这个来自河南巩县农村的孩子,手腕被勒得出血,身上破旧的棉衣挂满泥浆,他看上去瘦弱沉默,在敌人眼中不过是个无足轻重的战俘。 一路颠簸,美军边走边抽烟,不时停下休息,常同茂始终没有挣扎,只在观察周围地形和敌人习性。 他发现电话线是普通浸蜡线缆,表面棉纱包裹不紧,趁着敌人停步吸烟时,他咬开绳头,从草丛中滚落后迅速潜入沟渠。 押送他的美军刚察觉动静,手榴弹已经从草丛飞来,爆炸震翻了他们的吉普车,等到烟尘散尽时,这个刚才还被拖着走的少年早已不见踪影。 天亮前,他穿过山坡,沿着弹坑向东搜索,找到了躲藏在灌木丛中的七名志愿军伤员,他们在昨夜的交火中失散,被困在一处浅洼。 伤员神情疲惫,衣物破损,不少人血迹未干,常同茂把身上仅剩的半壶水递过去,将身上的一支卡宾枪交给一名伤员,把剩下的手榴弹绑好,决定往南侦察敌情。 顺着山势,他绕到一处山坳,发现一片美军营地,帐篷低矮,布满伪装,电台天线从一顶主帐篷延伸出来,连接着周围数处碉堡。 他观察守卫交接时间,摸索路径,悄悄潜入营区边缘,用匕首割断电缆,制作简易诡雷,他用缴获的手雷绑成集束炸药,藏在弹药箱附近,又在附近的木箱下布置拉线。 当哨兵巡逻经过时,引爆装置启动,爆炸掀翻帐篷,火光照亮了半个山坳,趁混乱之际,他潜入中央帐篷,发现电台尚未关闭,桌上摊着一份标注红圈的地图,附近地形和据点位置一目了然。 他用缴获的钢笔在地图上记下几个关键坐标,又带走一份备用电码手册,帐篷外传来慌乱的脚步声,他从侧门滚出,顺斜坡滑进干涸沟道,躲过了追兵。 回到伤员藏身处时,美军小队正好从另一侧包抄,他用英文高喊制造混乱,丢出两枚手雷封锁前路,再用手势指挥战友转移,绕过山脊躲入另一片林地。 转移途中,他用电话线在树干间布设简易警戒线,将罐头盒挂上作为警铃,只要有人触碰,便能发出清脆响声,警示潜藏的战友。 接下来三天,他在敌后反复穿梭,侦察哨位位置,破坏电台信号,夜间截获补给车,在一处山口,他用手雷炸毁了一座水泥地堡,并在返回途中挟持一支误入沟道的美军巡逻小队。 他用缴获的手枪抵住军官,指挥其余士兵丢弃武器,战俘人数共七人,全被押往山后暂时封存的岩洞内看押。 第五天拂晓,常同茂带着伤员和战俘,绕过交火区域返回志愿军前线阵地,炊事班最先发现这支奇特队伍,衣衫褴褛的士兵中混杂着几个举手的美军,带头的人脏得几乎认不出模样。 指挥员闻讯赶来,当场确认是几天前失踪、已被列入阵亡名单的通讯员,战后清点结果显示,此次战斗中,常同茂单人完成五座地堡的爆破任务。 炸毁美军一个营级指挥部,缴获七支美制冲锋枪、两份电码资料,俘虏敌兵七名,救出重伤战友三十余人。 在彭德怀元帅的战后总结会议上,这一战被评为“特等功典型战例”,当众授勋时,这个低着头站在主席台上的少年神情局促,行动笨拙,不敢与上级对视,1955年复员时,他婉拒军校进修机会,回乡务农,自此未再提及过往。 1995年抗美援朝纪念展征集文物,他的子女在翻找旧物时,从一件发黄棉衣内袋中找出那枚特等功勋章,以及用油纸包裹的战场记录,家人才第一次得知,那段被他埋藏了四十多年的经历,曾经震动全军指挥层。 常同茂晚年始终沉默寡言,面对媒体追访,他只说自己运气好,命大,每逢清明,他会一个人背着干粮,悄悄出门三天,从不告诉别人去哪。 他身高不到一米六,体格瘦小,战争中留下的旧伤让他右手关节变形,干起农活总是慢一步,但他的脚步很稳,走路不带声响,熟识他的人都知道,这种稳,来自从死人堆里走出来的少年不肯喊疼的骨头。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志愿军英雄谱——《常同茂》
1950年11月,邢嘉盛率领三营奇袭美军阵地得手后,竟异想天开要端掉美军师部,不
【1评论】【1点赞】